陈晓川
摘要:“翻转课堂”是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一个教学概念,核心是颠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原型大抵来源于境外的初等教育,如今在提倡“尊师”的华人教育圈也盛行开来,这其中既有对舶来教育理念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良好反馈的新奇和肯定,或许也蕴含着对“传道授业解惑”这几千年不变的学究式的教学定位的审美疲劳。如前文所述,翻转课堂肇始于小学课堂且在境外部分高等教育课程中取得成效,但如果将其引入到我国高职这一相对特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该如何操作,是全盘导入,囫囵吞枣;还是区别分析,对症下药?本文将从笔者课程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出发,并结合境内外部分院校的实际“翻转”案例,谈谈对翻转课堂的管中之见。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 教学模式
第一,翻转课堂班级规模的控制。境外在实施翻转教学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班级规模小,人数少。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时,每一位(组)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应该在课堂中拥有一定量的时间主导他所应负责的相应环节。课堂组织者(教师)不会因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臃肿的班级规模发生冲突而导致削弱或打消部分参与者积极性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翻转课程的选择。专业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和综合性课程。以常理推敲,任何一类课程都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可能。但在高职的专业教育中,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学习动机等特点,作者认为相较于理论类课程,实践课和综合性课程更易于实施翻转教学。理论性课程对参与者文献追踪阅读分析与概括等相关能力的要求较高,当然对参与者主观动机等方面的要求也显而易见,因此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阶段是实施翻转课堂的理想选择。在高职教育特别是艺术设计类教育中,实践类和综合性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导,学生用作品说话,通过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设计调研、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方案和行为主动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职学生的专长,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更重要的是扮演引导者而不是知识传送带的作用。
第三,翻转程度的把握。在计划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时,翻转的程度如何控制,也是影响教学过程和结果呈现的重要原因。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微课)、在线资源、自主式学习和团队协作等各种要素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的比重须根据具体课程合理配置。微课也是当下高等教学中的流行词,新颖的形式和简明扼要的问题解决方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但现阶段高職教师教学任务偏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一门课程中合理选择知识点,通过有限的微课高效调动学习氛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适宜通过在线资源和自主式学习展开的环节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也会有所差异,课程中大小、类型各不相同的项目在导入团队协作的必要性方面也不尽相同,诸如此类,都需要课程设计者合理把握课堂的翻转程度。
第四,翻转课堂的进阶。对高职学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除了上述以常规教学思路出发加以组织设计,还可以借鉴境外操作手段,尝试翻转课堂教学的深度探索。台湾岭东科技大学(在台湾,科技大学的生源特点类似于大陆高职院校)于2013年开始尝试以翻转教室为载体,进行BID(business information design)课程的翻转课堂改革实践,获得岛内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认可。翻转教室由互动讨论区和创意讨论区等多个空间组成。互动讨论区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场地,可以全程录影供网上直播点播,无法正常到校的学生也可登陆网络平台同步学习。翻转教室里常规的讲台被兼具演讲台、投影仪、实物展台等功能的教学一体机替代。九组岛式的学习讨论平台取代了普通的课桌,每个平台配置一台可供直播的显示器;显示器上方装有摄像头,如有必要,小组成员可以视频发言,当然,小组电脑里的内容也可以共享给所有成员观看。每个平台上还配置多功能话筒,具备签到、发言、投票等多种功能。教室四周墙壁空间上设计了多块玻璃装饰,可以提供给学生做头脑风暴等的书写记录使用,美观又实用。创意讨论区紧邻互动讨论区,包括面积不大功能各异的三个空间。其中一个是配置投影仪的长方形会议室,另一个安装了大屏幕触屏显示器,还有个适合少数成员深度交流的小空间。在打造硬件环境之时,翻转课堂的主体——学习者也甄选完成。团队式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在BID课堂中,学员由来自设计、管理和资讯三个学院的优秀学生共同组成,通过跨领域组合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团队知识能力互补的效力。翻转课堂的主导者也有别于常规课程,该课程由文创产业内研究领域相关而又各不相同的八位行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组成,每人负责一个单元的安排和课堂组织。在每个单元中,主导者简要介绍对本领域的研究并列举相关案例,之后给出研究方向,由各组研究探索之后在课堂上分组依次提报,教师点评。该课程以跨领域学习为核心,以翻转课堂为载体,以多元指导引领教学方向,随着时间的深入,人才培养的深度效应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我们的常规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翻转课堂”理念的无意识应用,如果能把这“无意识”的行为扩大化系统化,从一门完整课程甚至一个行业、产业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或许才能真正发现这一理念流行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