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圃春蔬”景观重塑研究

2018-11-16 09:51
山西建筑 2018年29期
关键词:百花洲南昌重塑

高 攀 曾 森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1 背景

南昌东湖区深入开展“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打造宜居环境,对百花洲景区周边整体大提升改造。位于百花洲景区中的“苏圃春蔬”是南昌著名的历史人文景点,然而现在的苏圃俨然已经失去昔日豫章名胜的光彩。政策背景下,我们挖掘历史文化,将“苏圃春蔬”重塑。

2 “苏圃春蔬”概况

南昌市八一公园东湖有南、北、东三个小洲,合称为百花洲。百花洲也是南昌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公共园林,苏圃位于百花三洲的东小洲上。清乾隆《南昌府志》云:“西江名胜首推滕王阁,子安之序脍炙人口,洵一郡之大观也。次则百花洲,矗立湖心,苏圃徐亭地,尤近古游人韵士亟赏之[1]。”苏圃历来就是文人雅士游赏之处。

自宋以来,苏圃是宋朝隐逸名士——苏云卿的隐居之地。据《宋史·苏云卿传》所述:苏云卿是南宋文人,祖籍广汉即今四川。南宋绍兴年间,苏云卿在东小洲上结庐定居。白天洲上挑水沃畦,夜里挑灯织履读书,所织之鞋坚韧胜过革履,其蔬菜与草鞋常被市民青睐。然所得盈余用来接济乡邻,人们尊称其为“苏翁”。苏云卿年少好友张浚在朝为相,知其有管、乐之才。闻苏云卿在百花洲,力邀其进京共议国事同享荣华,苏云卿洁身自好,拒不为官,半夜悄然离去,一去不返。

后人仰慕苏翁高洁,曾建“苏公亭”“苏公祠”以纪念苏翁,将其居住过的东小洲也称之为“苏圃”。自宋之后,历代文人凡游历苏圃者皆为苏公高洁感怀,留下诸多咏苏名篇。明朝大学士解缙《东湖览胜》中有诗云:“聘君高风自千载,况有湖水明丹霞。”诗中“聘士”即指苏云卿。苏圃四面碧波,翠影环抱,静谧安详,寄托苏公隐世情怀。

明诗人曾棨作有《南昌八景》组诗之后,豫章八景产生,清代文人在八景基础上增添了东湖两景,其中便有“苏圃春蔬”。乾隆四十二年(1777)巡抚海成筑苏公堤连接冠鳌亭与苏公亭,并将苏公亭改为苏公祠,供后人凭吊。

百花洲体现了“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1]”的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自古文人雅士总是乐于临水凭栏眺望,因此苏圃的建构将大多以楼阁亭台为核心,围绕着水面呈外向布局。

3 现状

苏圃四面环水,由一条长苏堤与百花洲相连。建国以前,苏圃只有北部一个小岛,20世纪50年代建设八一公园时,为满足现代人们需求,将苏圃从北部延伸出两条堤岸,与南部小岛环绕围合出中部水池——鱼乐池,形成如今格局。现状平面如图1所示。

1)现状中的苏圃总体破损严重。建筑构架、园路铺装、驳岸围栏等有一定程度老化。

2)建筑与环境不协调。洲上建有四组亭子,分别为苏圃春蔬亭、蘑菇亭、六角亭和圆亭,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其中圆亭与蘑菇亭建筑形式、材料选用均偏欧式。

3)无主要景观节点支撑整体园林格局,景观序列混乱不清,游客仅对入口照壁有印象。

4)道路系统不够明确。苏圃园面积不大,但其中小径繁多,铺装各异,导向性差。

5)景观的文化性表现薄弱。经调查,75%的使用者并不了解苏圃文化。与文化有关的景点也仅只有题诗照壁与苏圃春蔬亭。苏圃的主要使用者为中老年人,大多数人聚集在这的目的是为儿女相亲。

6)园内植物缺乏管护。部分植物如香樟、刚竹、夹竹桃,长势过旺,以致局部植物空间郁闭、杂乱无序,缺乏景观特色,植物的种植并未体现出“春蔬”的文化性。

4 “苏圃春蔬”景观重塑研究

景观重塑是指在景观改造时,通过对原有景观的分析研究,对原有的部分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在规划层面和设计层面上使用一定的方法对景观的调整和优化[3]。“苏圃春蔬”的景观重塑并非是其历史景观的再现,更应是以创新性的设计与社会需求和时代技术相结合。

4.1 重塑依据

苏圃在南昌古代名胜中拥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但其中所留下有价值的资料尚存不多,苏圃的场地也发生了变化。笔者认真研读原景点和建筑的历史沿革,历代文人不乏描写苏圃景点的诗文,同时在大量的县志阅读中了解其演变过程。如宋诗人王士祯诗《苏翁歌》中“三洲夹明镜,一径通略约”,描述了苏圃在东湖的基本格局。曾茶山诗“把茅萧萧环四壁”可知苏公祠为建筑形式为草庐。明楼俨《苏公亭》中“无复当年旧草堂”“剩有孤亭残碣在”表明在清康熙时,草堂已破坏,苏圃中仅有苏公亭以及名士题咏的残碑。明诗人胡俨《苏圃》、朱多贵《谒苏云卿祠》中有“织履”“鬻履”表明苏圃中“履”的重要文化意向。

在整理收集的诗文中,“蔬甲”“畦”“松下”“芳草”“寒蔬”“香丝”“插柳”“露葭”“风柳”等词汇表明苏圃中,是以柳、松等为主的上层乔木下,种植蔬果形成的菜畦的田园植物空间。

4.2 重塑原则

“苏圃春蔬”的景观重塑关键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的融合,怎样提取文化注入在场地中,园林化的表达,是重塑时需要加以重点考虑的。通过对景观重塑理论的梳理总结,与场地特征相结合,提出以下重塑的原则:

1)重视地域特色的表达。南昌历史文化悠久,在苏圃的建筑形式、小品塑造整体上要有基于本土区域文化的思考。

2)保留景观的原真性。由于经历时间较长,构建物损坏较为严重。因此必须对主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提炼,去杂存真,对于苏圃中有历史价值的景观遗迹以及历史文学作品应采取现代科技予以保护和展示。

3)协调景点与环境的关系。苏圃是自然山水的园林格局,与周围环境需相互融合,相互协调,达到丰富游人感官目的。借鉴江南园林中经典的山水布局模式,通过框景、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悉心经营,使人在有限的空间,步移景异。

4)为历史景观注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园林新技术。借助新旧材料来实现多样统一,显示出公园有机更新的特征。利用新型技术手段,融入时代特色,如将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在场景中,游客可体验与苏翁的隔空对话。

4.3 景观营造

结合场地基址,以及对苏圃历史文化的探寻与挖掘。保留原有的入口空间并设置进行对景提升改造。整体的布局以苏公圃为中心,建筑与植物围合的院落型空间为主,利用两条堤岸将亭、桥、平台串联起来,形成洲、岛、堤、湖园林空间布局。在以建筑为框架的景观布局中,复原苏公祠、苏公圃、苏公亭,增建咏苏诗文廊、思贤廊等景点。设计平面图如图2所示。

1)苏公祠:在建筑布局的经营中,符合百花洲建筑的内向型分布的原则下,选用合宜的建筑风格,依据宋画中的草庐建筑形制结合现代的技术特色,以茅草覆顶,将苏公祠再现。

2)苏公亭:苏公亭是文人怀古的重要意向,重建苏公祠的同时,将原有圆亭以及蘑菇亭拆除,将在西侧堤岸上,重建苏公亭。由建筑的布局延伸出苏圃的景观序列。从苏圃中庭入水平台向南的视角上,苏公亭掩映在东湖之上,荷叶连连,两侧柳梅相映成趣。

3)咏苏诗文廊:在草庐的北侧增建咏苏诗文廊,将历代对苏公咏怀的诗文刻于石碑上,留于游客游览怀古。廊在园林中是一种灰色空间的存在,是围合空间的重要构架。咏苏诗文廊既承载了空间的文化性,也是百花洲景观视线营造的重要部分。

4)苏公圃:中部围合形成的院落空间——苏公圃分为前庭和后庭两部分,由鱼乐池与东湖相通的溪涧相隔。南侧以竹编景墙,草鞋小品围合,将苏圃昔日场景艺术化体现在小品上。从入口前庭的框景画幅中,由乡野花卉组成的花圃的前景下,苏云卿挥锄的雕塑伫立在苏公祠前。

5)思贤廊:在人流量相对较多的中山路上,观赏到的现状界面由长势丰茂的夹竹桃、樟树等植物全部遮挡。在此将开辟透景线,设立观赏点,建设思贤廊。将东侧堤岸打破,利用鱼乐桥相连,让整个立面高低有致,疏密得当。

6)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主要体现苏圃春蔬的文化性,重现苏公戴月荷锄的田园植物空间。营造围合式院落的的布局下,营造“圃”的植物特点。根据现状以及重塑依据,保留上层原有樟树、柳、松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水杉、湿地松,竹类。对中下层花灌木进行梳理,选用瓜果类植物如桃、李、柚、石榴等,花灌木如樱、梅等,以此来增强场地内映衬苏公名士清风的植物文化氛围。在地被花卉方面,选择羽衣甘蓝、油菜花、向日葵、二月兰、鸡冠花、黄花菜等乡野花卉,重塑昔日苏圃菜畦油油的场景。另将原有硬质驳岸打破,利用太湖石的堆叠,将绿地延伸入水中,种植水生植物如菱角、荷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丰富植物层次。

5 结论与展望

一处名胜虽然经过历代多次重建,往日的风貌已然不在。我们挖掘相关历史资料,结合现代人的活动需求,审美特点,重塑苏圃春蔬景观。南昌东湖区对百花洲景区的提升改造,是对南昌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和创新的重要举措。“豫章十景”中仅有滕阁秋风、徐亭烟柳、南浦飞云尚有迹可寻,其余七景大多不复存在。对豫章十景的重塑,还原昔日风貌,将是南昌历史景观体系的一次升华,也将成为南昌文脉的传播窗口。

猜你喜欢
百花洲南昌重塑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重塑未来
寄秋声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南昌护桥记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重塑灵魂
走进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