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各类需求的绿道选线思路及方法研究

2018-11-16 09:51王泰康叶菁超
山西建筑 2018年29期
关键词:鲁甸环线选线

王泰康 叶菁超 汤 铭

(1.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2.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绿道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理论和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之后,节约型、友好型社会及“绿色出行”“节能减排”成为倡导,该类项目如火如荼。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升、旅游需求的转型、投资途径的多变,对于绿道理论研究的条件更为成熟。

1.2 绿道选线研究

绿道选线作为绿道设计的重要环节,对绿道功能组成、设施分布、交通衔接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道线位的明确标志着总体布局的确立,同时明确了绿道影响区和辐射区。通过绿道的选线研究充分挖掘区域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特色,科学设计绿道的各类指标,同时体系化的连接城乡空间、重组生态格局、形成具有特色的慢行圈落。

1.3 研究意义

绿道的使用者主要为城市居民和游客,从他们的使用需求出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可以缓和绿道使用率较低、配套设施不足、骑行体验不佳、游玩节奏无序等矛盾。本文研究绿道规划建设中的的选线环节,从需求的角度,为综合性绿道承担其保护生态、促进旅游、完善交通、展示文化、和谐人居等综合功能寻求理论依据。

2 绿道选线原则

2.1 制宜因地、就势因形、巧于因借

绿道布线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低填高挖,因循地势的走向使得绿道最大限度的融入自然地貌,同时通过绿廊系统遮蔽景质资源较差的段落,显露优质景源。运用园林手法,远近结合,让风景如同行车两侧延伸的画卷。

2.2 避免呆板、寻找个性、形成亮点

绿道线路较长,容易疲劳,线型布置将结合骑行者的心理生理特定,布置一定间距的休憩点、驿站、观景台、摄影点,避免呆板生硬、整齐划一的线型模式。

2.3 彰显自然、传达活力、体现人文

选线竭力将趋于内优质文化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串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得文化体验、休闲竞赛和自然观光无缝对接。

2.4 功能多样、线路多变、适合多龄

设置长短不一的三重赛道,既有能满足骑行爱好者的爬坡越野,也有适合居民开展的城镇骑行,更有长约20 km的郊野赛道供正式竞赛用途。真正做到适合多年龄层、多需求者、多种用途。

3 绿道使用需求

3.1 共性需求

3.1.1环境需求

绿道作为串联城市生态斑块廊道的线性空间,其建设实施使用对生态的影响应降到最低。以绿道促进环境的改善、以绿道带动环境的保护,同时在环境敏感区限定绿道的通行路径,是各类型绿道建设的首要原则。

3.1.2休闲旅游需求

绿道服务人群分为短途周边游、中短途换乘游及与旅游相结合的衍生游。绿道的设施应涵盖不同使用人群的各类需求。为周边居民提供饭后散步、周末骑行的舒适廊道,也要为中长途游客规划可留可宿的配套。

3.1.3交通需求

绿道不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它需要与周边外部交通、公共交通深度结合。人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交通成本来到此处,也不能游玩结束,放下单车掉头就走。所以如何组织绿道体系与其他交通的关系,成为绿道选线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3.1.4自我保护和最近原则的需求

从绿道使用者的角度,人们无论是步行还是骑行,与周边外界发生的是无界限的接触,自我保护的需求会更为显著,这就要求绿道在与其他交通并行的同时,尽量形成有效的隔离;控制远离管理的选线段落长度,避免形成“空道”“黑道”。同时人们油然而生的最近原则对于选线的科学性提出要求。有些过于扭曲,仅从图面考虑的绿道选线,如果同时缺乏引导指示,会让部分使用人群直接穿越景区空地,达到路途上的节约。

3.1.5有限性的需求

绿道不同于旅游公路,它以慢行交通为主,受步行和骑行者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人认为最舒适的步行距离为300 m~500 m,步行时间为5 min~8 min,所以步行转换骑行的空间距离控制在300 m左右为宜;骑行的舒适距离为10 km~15 km,骑行时间为2 h~3 h,所以绿道线路设置的主要功能性节点的距离不宜超过10 km。

3.2 个性需求

3.2.1地形因素需求

绿道建设区域可能位于城市、滨水、山区、岗地,对绿道选线的各项指标提出个性化需求,在满足住建部颁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的同时,应做到充分结合地形地貌,显山露水、因地制宜。

3.2.2文化性需求

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渊源成为绿道选线如何展现文化、带动旅游、形成特色的关键。

3.2.3功能性需求

伴随着绿道建设和使用的逐渐成熟,功能性的挖掘也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绿道网络除了承载慢行、游览、观景、文化展示等功能之外,还结合绿道系统的基础设施,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展现区域特色和城市面貌。例如:定期的马拉松、骑行赛事,节庆性的文化展示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科普教育活动等。绿道选线应从这些规划的功能出发,提供有效的组织和串联。

4 鲁甸绿道网规划选线设计案例

4.1 项目概况

鲁甸绿道可塑造为特色化的综合性绿道,绿道总长约48 km,是一处集合绿色生态、文化体验、城市慢活、各类骑行、湿地观光、团体竞技、科普展示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郊野、城镇综合性绿色廊道网,见图1。

4.2 项目建设意义

建立覆盖鲁甸县域的绿道系统,为骑行人群提供观光体验的空间廊道,同时整合鲁甸县三大片区的各类旅游资源,完善观赏休憩点及配套系统,创建骑行游和自驾游的组合模式、构建中小规模的骑行赛事环线。

4.3 项目选线

结合项目特点,形成具有鲁甸特色的绿道选线模式。主线起于鲁甸县与昭阳区交界,向南连接核桃园景区、马场湿地、砚池山水库,环水库经县城湿地公园,联系城区四馆一中心,终点位于银都大道。主线串联多条支线与水库环线,形成城市慢活圈、文化展示圈和农乐体验圈,圈落之间距离适宜、联通便利、圈落内部设施齐全、特色鲜明,游览节奏张弛有度,交通换乘非常方便,主题半日游、绿道一日游,鲁甸深度游组合多变,开创自驾骑行综合游览新体验,见图2。

4.3.1主线——昭鲁线

绿道起点位于昭阳区与鲁甸县界点,沿昭鲁快速通道和鲁甸

东环线东侧向南,通过下穿通道,跨向西侧,并沿西侧一直抵达砚池山水库连接线,环水库连接城市湿地公园,利用现状慢行系统接终点银都大道。全长约19.601 km。

昭鲁主线,北连接昭阳区永丰水库、万亩荷塘,南达鲁甸县核心景区砚池山水库,串联四处环线,搭建三大圈落,成为鲁甸绿道网的主干脉络和昭鲁一体化绿色媒介。

4.3.2环线

绿道形成四处独立环线——砚池山水库环线及桃源水库环线,通过水岸绿道及滨水步道或伴水徐行,或游于水上,接景观栈桥,展示得天独厚的自然好风光。绿道作为媒介,展示水库沿线山水美景的得天独厚,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核桃园环线,环绕核桃园景区,构成约3 km骑行环线,跨越坡地,地势起伏,成为骑行爱好者挑战自我、爬坡竞赛的好场所。

太阳岛环线,利用现状市区的慢行系统,绕行湖岸,辐射周边,游客可摆脱地图,畅快骑行,欣赏城市的景点风光。

4.3.3圈落

1)城市慢活圈。位于县城文屏组团,通过主线串联大风帆雕塑、核桃园景区、砚池山水库等城市景点,周边涵盖规划的公园、商业、居住用地、滨水湿地,领略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感受惬意慢活的怡然自得,为当地居民提供骑行健身的廊道空间,为深度游旅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揽景胜地。

2)文化展示圈。位于县城桃源鸭子塘组团,通过桃源支线联系野石山遗址、伊斯兰风情城、桃源水库等文化景点。圈落以人文体验为特色,使得中短途游客通过绿道领略鲁甸地区独特的特色民俗、悠久历史和多彩人文。

3)农乐体验圈。位于县城茨院组团,通过茨院支线联系温泉街、农耕展园、竞技马场等郊野景点。绿道沿线茵茵竹林、缀缀野花,层层耕田,斑斑湿地。走进原生的田园氧吧,去看乡土的耕作文化。远期可打造成为家庭亲子游、农耕体验游和康体养身游的特色景区。

5 结语

绿道休闲、绿道出行将逐渐过渡为常见的、基本的交通模式,从其需求出发的绿道选线让周边居民、骑行游客不仅能够接近自然、了解文化、体验风光,同时提供更为舒适的空间、更为便利的使用和更为全面的服务。

猜你喜欢
鲁甸环线选线
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建成啦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基于压缩感知的电力系统故障选线研究
行纪阿里大环线
小波变换在电力线路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
近似熵在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目击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