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背景下中部丘陵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2018-11-16 09:51姜佳丽
山西建筑 2018年29期
关键词:产城工业园区园区

姜佳丽 陈 浩

(1.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2.衡阳市城乡规划局,湖南 衡阳 421000)

0 引言

工业园区是我国开发区系列中一种很重要的类型,对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自2004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工业园区的数量迅猛增加,经济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工业园区功能过于单一,发展的矛盾不断显现。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的要求,工业园区与城市关系的再审视被重新提了出来。因此,在转型背景和经济战略调整下,探讨中部丘陵地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规划布局,对中部地区城市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大部分工业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单一的制造园区,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产城融合,城业共生”的产业新城概念被提出,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形式。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配套也逐渐受到重视,这要求在进行园区的空间组织时要在园区空间内部嵌套综合服务和研发孵化。其次,随着区域合作发展的深入,产业的空间合作也更为紧密,以往的封闭发展格局已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在其发展中应更为重视区域间的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策略

2.1 产业发展策略

2.1.1方向构建与方向调整并重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产业方向构建与方向调整并重的策略[1]。各产业园区需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发展初期的园区由于缺乏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的可塑性较强,需要多方形势判断,侧重产业方向构建。发展成熟期的产业园区已经发展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其发展路径也相对比较明确,需要进行多种定量分析,侧重方向调整,以及对既有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2.1.2经济发展与低碳生态并行

产城融合背景下还需要积极践行经济发展与低碳生态并行的策略。在转型背景下,产业园区企业入住的门槛必须提高,通过高产出、低能耗和低环境影响的企业的引入,逐步淘汰“三高两低”企业,实现经济低碳循环发展[1]。

2.2 空间布局策略

2.2.1产城单元规模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规模的大小有两方面参考[2]:

1)从规模经济理论和管理学角度考虑,可以肯定的是产城融合的规模是人口在3万人以上,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底线规模可能更大;

2)从工作出行时间考虑,根据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大城市的人均出行时间20 min~50 min,按照1 h公交出行距离计算,产城融合的单元规模大约为12 km2~70 km2。当然具体还需考虑产业类型、就业密度、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因此,对于较小规模的新城或开发区,应当进一步考虑其与主城之间的通勤;对于较大规模的新城或开发区,应以人的工作出行尺度为依据,考虑产城融合单元的具体规模。

2.2.2空间功能融合产城融合需要从功能单一的产业主导转型为功能复合的产城和谐,以提高城镇整体活力,其主要落脚点是生产、生活(含文化)、生态三大功能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功能的一体化发展[3]。因此,空间功能融合就是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构建工业邻里中心,导入居住、商贸、娱乐、行政管理、研发和创新、文化和生态休闲等功能[4],实现园区多样化功能的有机统一。

2.2.3内外交通平行互通

产城融合只有基于人的真实需求进行功能安排、设施统筹和制度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城市功能、效率和生活质量[5]。交通方面需要考虑两个因素:

1)产城单元外部交通是否顺畅。

产城单元外部交通的顺畅与否决定了产业园区发展空间的大小。

2)产城单元内部交通是否便捷。

由于产业园区居住人员上下班的出行距离短,规划应“就近布置”,其内部交通也主要为慢行交通,应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

2.2.4生态本底网络聚合

丘陵地区一般有着密集的自然水网和绿地斑块,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敏感度相对较高,容易被破坏。在产城融合背景下,城市新区产业园的发展必须重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利用现有水网、山地等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构筑以斑块和廊道为主要特征的生态骨架,形成有机的生态网络。

3 案例研究——衡山科学城

3.1 园区概况

园区选址于衡阳市中心城区西南角,东临湘江,用地规模20 km2,为一个产城单元规模大小。规划区内现状建设较少,以工业和村民住宅为主,主要集中在规划区东侧及沿江区域。地形以丘陵为主,内部湖泊水系纵横,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本底优良。

3.2 产业发展规划策略

衡阳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区内已有5个工业园和1个工业集聚区。目前,重工业主导了衡阳市近些年的产业发展,约为57%,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已出现发展瓶颈,在三产中的占比基本维持在36%左右[6]。同时,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整体层次偏低,产业链偏短,且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性不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支撑力和压力均较大,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处于攻坚阶段。因此,衡山科学城的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方向构建与方向调整并重,重构区域内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生产链条,提升产业能级。

3.2.1从单一走向综合: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

规划构建“2+1+1”的产业发展体系,即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以科技研发为新兴培育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撑产业,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科技研发”“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协作互补。

3.2.2从高污染走向低碳生态: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

规划提出“优先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的思路,同时要求加快发展物流、创意研发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划重点发展网络与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制造、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3D打印技术等产业。

3.2.3从无序走向有序:明确不同时期的发展路径和目标

衡山科学园规划初期与周边产业园配套,以传统工业为主线,承接一些机械装备产业,结合已有意向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发展,实现“再工业园”。规划中期,增加教育和研发投入,完善基础产业向高端发展,培育发展新型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向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发展。规划后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结合电子、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加快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极具辨识度的新型城市。

3.3 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规划明确转型背景下衡山科学城必须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导向,从功能、交通和环境三个方面制定空间布局策略,构建“三叶脉生”的空间结构布局(见图1)。规划旨在建设一个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产业新城。

3.3.1“复合多元”的功能单元策略

衡山科学城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时试图努力构建融合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邻里中心(见图2)。规划中北部叶片为高端制造混合单元,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配套居住功能为辅;中部叶片为公共服务混合单元,融合产业服务、商务办公、商业娱乐、科研教育和会议会展等功能;南部叶片为科技创新混合单元,主要以研发办公和居住功能为主(见图3)。

3.3.2“高效低碳”的内外交通策略

外部交通高效,且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规划基地与多条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相连,可以非常便捷的到达衡阳市老城区、市内各大火车站、飞机场和港口,也能快捷便利的进入高速公路(见图4)。内部交通低碳,且具有良好的可达性。首先,依据丘陵地形的基本特征,规划了与山水结构耦合共生的道路网(见图4)。其次,方便快捷的导向巴士完善了公共交通系统。最后,生态合理的慢行交通丰富了内部交通方式(见图5)。

3.3.3“山水融城”的生态环境策略

规划依据地形径流模拟分析和暴雨强度分析,保留和改造规划区的自然水系,构建了生态水网。在水系的两侧保留了适合宽度的绿带,构建起生态水系廊道,促进水系廊道的生态功能。规划时保留了基地大量植被覆盖良好的丘岗绿斑,并与生态水网一道形成了科学城的生态绿网(见图6)。生态绿网将城市与山水融合为一个整体,既保持了空间上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又能够延伸到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空间中,能够有效提高人居环境的生态质量。

4 结语

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各自为政现象严重,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不长,综合效益不高,且园区功能单一,引发了用地功能、职住关系、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园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无法承载区域格局变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本文以衡山科学城为例,从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两大方面对园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规划途径,为中部地区工业园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致谢:感谢衡阳市城乡规划局提供项目研究的支持。

猜你喜欢
产城工业园区园区
磐安工业园区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