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包装废弃物量大而分散,成为田间地头隐形的污染。这些包装废弃物该去哪?如何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尽管面临回收难、处理难的困境,但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置的有效方法。
今年的水稻栽插季,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的9家农资店多了一项新任务:回收卖出去的农药包装。
记者在农丰农资经营部看到,店门前醒目地摆放着一灰一黄两个有害垃圾回收箱,分别用来回收农药包装袋和农药瓶。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单正军介绍,我国农药包装容量大多在数克到几百克之间,如按每100克农药制剂一个包装物进行统计,每年生产的农药包装物可达100亿个。
目前,我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低,仅在浙江、上海等地开展回收工作,其他地区零星开展试点工作。更多包装废弃物则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成为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
专家指出,包装废弃物中的残留农药会释放到环境中,如果进入土壤和水体环境中,对农村土壤及水体造成直接危害,影响农业生产,并可能进入饮用水源地,威胁居民身体健康。
数以亿计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应该去哪呢?要减少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无疑要进行回收处理。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农药管理条例》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农药经营者应当回收农药废弃物,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
但专家指出,我国农业多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农药使用量大而分散。由于农药包装废弃物缺少经济价值,在没有鼓励政策的情况下,农户用药后主动收集交回农药包装的积极性不高。
单正军进一步指出,即使进行统一收集后,还面临后续的处置难题。目前农药包装废弃物均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置,处置价格较高,有的地方一吨高达五六千元;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很难找到有危废处置资质的企业,或者危废处置企业的处置能力有限,导致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后难以按期处置,反而会影响到回收的积极性。
不论是回收还是处置,都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单正军说,眼下一些开展回收处置试点的地方,多是财政资金来承担,尚未充分发挥农药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作用。国内外农药生产企业也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做了一些尝试,但比例仍然偏低。
从今年开始,吉林省桦甸市在9个乡镇和1个街道全部建立了由农业站负责的集中回收站,以每瓶0.2元、每袋0.1元的价格对农药包装废弃物予以回收,之后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当地已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回收废弃物65吨。
桦甸市农业局局长梁锡江表示,有偿回收制度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环保意识,过去河道两侧农田里随处可见的农药瓶、袋已难得一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单正军介绍,目前各地探索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主导、企业主导、项目主导。但政府可能面临财政资金压力大问题,企业则可能存在缺乏强制性回收要求、比不回收企业承担更多成本等问题,都可能难以持续。他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回收处理模式。
2017年底,原环境保护部和原农业部联合发布《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贮存、运输和处置进行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农药生产者、经营者的回收义务,并提出建立回收奖励或使用者押金返还等制度,引导农药使用者主动交回农药包装废弃物。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管理办法有望今年年底出台,同时有望将高毒农药和低毒农药分类管理,以减少各地的危废处置压力。
单正军对地方采取回收奖励制度的经验表示肯定,认为将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他同时提出,管理办法应该强化农业和环保部门监管职责,落实农药生产者、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对不履行回收义务的企业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