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石斛为兰科石斛属植物,其中,铁皮石斛在医药领域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然而,由于其自然繁殖率低,加上长期采挖,野生铁皮石斛已濒临灭绝,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铁皮石斛都是人工栽培品种[1]。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影响铁皮石斛有效成分的有光照、温度、湿度、组培苗品质和肥料等诸多因素。在肥料选择方面,目前生产上以叶面肥为主,但由于铁皮石斛栽培基质和营养液配方方面还未制定一个科学的使用标准,也没有稳定的专用肥料,施肥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科学规范合理施肥已成为我国铁皮石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氨基酸液肥作为一种新型液体肥料,具有营养全面、见效快、施用方便、生产效益好等优点,在蔬菜瓜果等作物生产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施用经验,但是在多年生中药材生产上的施用还少有报道。本研究以一年生仙源1号铁皮石斛为试材,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观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液肥对铁皮石斛营养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以期为设施铁皮石斛专用肥开发和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试验于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在金华市仙源山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有限公司的基地设施大棚内进行。该基地位于金华市安地镇山区,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以温凉气温为主,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6 ℃,年均降水量1 900 mm。
试验栽培基质为松树皮,购自衢州江山市。松树皮打碎至3~5 cm以下颗粒,杀菌消毒。供试铁皮石斛品种为仙源1号,系该基地提供的1年生组培苗。
氨基酸液肥原液,购自南京农业大学,氮含量大于7%,有机质含量大于18%,氨基酸含量大于15%,干物质量大于60%,pH值3.5。腐熟羊粪购自本地养殖户,有机质含量25%,N 0.9%,P2O50.6%,K2O 0.5%。
共设置4个处理:处理1,600倍液氨基酸液肥,每周施用1次;处理2,500倍液氨基酸液肥,每周施用1次;处理3,200倍液氨基酸液肥,每周施用1次;处理4(CK),腐熟羊粪,每月施用1次。每个处理(1 m2)设5个重复,各处理栽培环境(光、温度、湿度、水分、基质等)相同。
于2015年5月将长势基本一致的半年生铁皮石斛炼苗移栽于松树皮(已消毒杀菌)中,大棚遮阴网透光率为70%。试验期间年平均温度12~35 ℃,入冬后大棚温度维持在10 ℃,空气相对湿度在80%。铁皮石斛在春季和夏季生长相对较快,如遇干旱或高温天气,早晚各浇水一次,使基质保持半干湿状态。
考查铁皮石斛的全株干重、地上部干重、株高、假鳞茎粗、叶长、叶宽、叶片数、根数、根长。测量工具主要为1/1 000游标卡尺、钢卷尺、1/10 000电子天平。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皮石斛多糖含量,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铁皮石斛总生物碱含量。
由表1可知,处理1的株高最高(16.2 cm),比常规施肥(CK)提高26.5%。处理2的地上部干重和全株干重均最高,分别比CK提高94.3%和93.4%,茎粗、茎数、叶数、叶长亦最佳,分别比CK提高51.0%、40.0%、59.8%和26.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用500倍液氨基酸液肥(处理2)的铁皮石斛地上部营养生长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CK,说明喷施适当浓度的氨基酸液肥可以显著促进铁皮石斛地上部的营养生长,且喷施浓度以500倍为佳。
表1 不同处理对铁皮石斛生长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的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2同。
从铁皮石斛地下部生长指标看,同样以处理2的根数、根长表现最佳,分别比CK提高62.1%和42.2%,且差异显著。说明喷施适当浓度的氨基酸液肥同样可以显著促进铁皮石斛地下部的营养生长,且喷施浓度以500倍为佳。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在21.6%~32.8%。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2]规定,含铁皮石斛多糖(按干燥品计算,无水葡萄糖计)不得少于25.0%。在本试验中,除对照外,施用氨基酸液肥的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合理施用一定浓度的氨基酸叶肥可以显著提高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不同处理铁皮石斛的总生物碱含量在0.032%~0.101%,但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铁皮石斛总生物碱含量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而逐步积累[3-4],而本试验样品都只是2年生样品。
表2 不同处理对铁皮石斛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
本试验显示,施用氨基酸液肥有利于铁皮石斛生长,表现为株高、茎粗、生物量增加,叶片数增多,叶面施用氨基酸液肥500倍液效果最佳,地上部干重较对照显著增加94.3%。同时,叶面施用氨基酸液肥还可以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叶面施用氨基酸液肥500倍液与常规施肥品种相比,2年生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显著提高。但受栽培年限等因素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叶面施用氨基酸液肥对提高总生物碱的效果不显著。总体来看,氨基酸液体肥料作为一种经济效益好、无污染、田间作业方便的新型叶面肥料,值得在设施栽培铁皮石斛生产上推广应用,但其作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