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英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血站,辽宁 营口 115002)
除红细胞ABO血型以外,其他血型不规则抗体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输血不良反应及血型鉴定困难等的主要原因。患者常由于输血而产生抗体,导致输血相关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1]。因此,输血前,应对输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不仅使输血者安全得到保障,而且还使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本研究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单位输血的830例患者血标本进行筛查和鉴定,探讨其输血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单位输血的830例患者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40例,女290例,年龄3~90岁,平均(45.6±4.7)岁。
1.2 试剂与仪器。血型定型试剂:抗-A、抗-B、抗-D。血型定型试剂卡:单克隆抗体。血型不完全抗体检测卡: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卡。均由长春博德生物制品技术公司所提供,其公司还提供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而谱细胞、筛检细胞、抗人球蛋白等均是由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
1.3 血标本处理:申请输血的患者抗凝血标本1000 g,3 mL,离心5 min备用。
1.4 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输血患者血型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显示结果为阳性者,在抗人球蛋白介质中,将其结果用谱细胞与患者血清进行鉴定。利用阳性排除法、位置效应等方法,分析其结果,同时根据自身对照来判定抗体特异性。
2.1 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在830例血标本中,不规则抗体13例,其中结合型不规则抗体7例(男4例,女3例),游离型不规则抗体6例(男3例,女3例)。其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占检测总量的1.5%。见表1。
表1 830例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
2.2 特异性抗体鉴定:1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中,RH系统10例,占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76.92%、23.08%。其中抗-e抗体1例,占7.70%;抗-E抗体4例,占30.77%;抗-D抗体3例,占23.07%;抗-CD抗体2例,占15.38%。MNS系统3例,其中抗-M抗体2例,占15.38%,抗体-S抗体1例,占7.70%。1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中均注入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见表2。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预防输血相关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虽然在正常人群中,不规则抗体检出率较低,一般在0.4%~2.0%,但能导致迟发性免疫反应的发生。为此,本研究对我单位830例患者血标本进行检测,其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占1.5%,符合上述不规则抗体检测范围内。同时对1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鉴定,发现抗体-E所占比例最高,为30.77%,其余相对比较低。从抗体性质上而言,在血型免疫抗体中,不规则抗体是其最主要的抗体。然而产生迟发性免疫反应,大多数均为RH系统血型所致,其产生原因是由于输血过程中而出现红细胞同种免疫,陈洪国等[2]学者认为,每输入一个单位血,输血者致命风险增加1%~1.6%,多次输入同种抗体血型,其概率为16%~20%。其中D抗原具有较强的致命性,RH阴性输入一个单位阳性血液,多数均在2~5个月生成抗-D。而对于输血史患者而言,检测其不规则抗体是保证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不规则抗体常因输血免疫刺激而产生,在盐水递质中不能凝集,而只能在相应抗原红细胞中凝集,因此,须借助特殊递质使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
表2 13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
近年来,对RH血型筛查比较重视,县级以上供血机构均能采用常规检测D抗原,防止引起输血不良反应。而对非D抗原所引起的同种抗体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常规检测发现,RH阴性输血者占40%,此类输血者若输入RHE阳性血,极易生成抗-E抗体,进而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3]。在输血前应利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后根据抗体性质,寻求相合的血液或采用其他方法输血。
因此,对输血者进行抗体筛查,能及时发现不规则抗体,进而准备相合的血液,保证患者能及时用血,有效避免因血型不合而引起输血反应。其筛查方法较为简单且快速准确,能在县级供血单位中开展,即使在无谱细胞,不确定抗体性质的条件下,只要采用抗人球蛋白、酶配血,选择血液输注,可保证患者用血安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