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玲
(辽宁省辽阳石化总医院麻醉科,辽宁 辽阳 111003)
本研究为明确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对一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而对另一组使用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现报道2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感染率3项指标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需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患者共90例,经随机分组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45例,收治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其中,研究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为19~84岁,平均年龄为(54.29±5.72)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为19~83岁,平均年龄为(54.57±5.16)岁;2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其无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②认知和交流能力正常,自愿配合本研究,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③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预计生存期不足3个月;②中途退出者。
1.3 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即应用38 mm的线阵超声探头,探查患者锁骨下静脉,观察静脉走向、血流、宽度等。取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入路进行穿刺处理: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垫高肩部,头部转向左侧,在右侧锁骨中点下方的1 cm部位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紧贴锁骨下缘进针,期间注意回抽,并将进针深度控制在3~5 cm。若有暗红静脉血,则固定好针体,退出穿刺针和扩皮器,沿着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导丝,并再次使用注射器进行回抽,再次确认导管位于静脉;若无静脉血,则调整针角度再次进行穿刺处理;对照组应用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即根据体表的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合医师自身经验进行穿刺置管。
1.4 观察指标:①统计2组穿刺成功率;②统计2组患者穿刺、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③统计患者置管后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1 穿刺成功率:研究组患者共45例,首次穿刺成功者42例,失败者3例,其穿刺成功率是93.33%;对照组患者共45例,首次穿刺成功者36例,失败者10例,其穿刺成功率是78.26%;2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220,P=0.040)。
2.2 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是4.44%,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78%相比较低(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 置管后感染发生率:研究组置管后感染发生率是2.22%,低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置管后感染发生率比较
现阶段,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作为一种可通过快速建立安全、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予以输液的干预手段,以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为常见深静脉穿刺点,并以锁骨下静脉为首选静脉,其护理难度低,且可预防感染。但关于穿刺入路,临床上尚无统一意见[1]。既往临床上主要采取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其操作原理简单,但该置管术应用盲探式穿刺,借助患者体表解剖标准定位,穿刺风险比较大,且失败率较高[2~3]。
据报道[4],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成功率较高,但缺乏足够实验依据,应作进一步研究。经分析,相较于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术,传统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越性明显[5],总结如下:①可借用超声定位,大幅度提升定位准确性,可避免误穿入动脉等,降低渗血等并发症发生率;②锁骨下静脉的位置比较固定,不容易受患者体位干扰,即使首次穿刺不成功,绝大部分患者均可在调整进针方向、角度后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节省时间,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③全程予以实时影像进行引导,可提升其锁骨下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操作准确性。结果提示:研究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置管后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证明了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突出功效。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