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9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七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在绵阳市举行。孙家栋、沈荣骏、陈俊勇、范本尧、许其凤、刘经南、陈学庚、杨元喜等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国内外北斗及相关产业技术机构和骨干企业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自全国各地的业界代表共2000余人出席会议。
大会以“深化北斗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为主题,意在促进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卫星导航与遥感、通信协同发展,推广“北斗+”应用模式,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推进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应用,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发展作出新贡献,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民生改善。
在大会开幕式上,杨长风谈到,北斗系统赶上了国家大发展、科技大发展的好时代。实施北斗系统建设是构建中国人自己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举措,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率先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北斗系统将服务全球。当前,北斗产业已初具规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芯片模块等核心基础产品销量突破7000万片,在交通、气象、农业等多个行业,以及大众消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北斗高精度产品已输出到世界70余个国家(地区),包含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杨长风认为,应当不断深化卫星导航高精度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融合,持续推动卫星导航与高端制造业、先进软件业、综合数据业的产业融合,创新促进北斗应用推广与解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本届大会的举办,契合北斗系统建设发展初衷,希望与会各位代表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聚焦北斗应用和产业发展,共同探索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途径,进一步打开市场之窗、思想之源、希望之门,为推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大会颁发了2018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创新应用奖、终身成就奖、优秀论文奖、北斗七星奖,举办了首届“北斗之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获得年会首次颁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奖。
在年会主论坛上,多名院士和知名专家围绕北斗性能提升与天地一体化增强技术、北斗导航系统服务的优势、城市大脑智慧交通中的位置服务创新应用等主题作主旨报告。会议期间举办了13场分论坛,涵盖卫星导航+自动驾驶、“一带一路”北斗+产业走出去、大数据时代的卫星导航和定位、北斗+新业态应用、北斗在海洋领域中的应用等内容。各领域专家与参会代表面对面交流,围绕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热点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卫星导航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北斗+”在各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共同推动以北斗为核心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冉承其在年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从2009年开始,我国北斗产业每年都按20%到30%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产值可超过4000亿元。”“相对北斗二号来讲,北斗三号在卫星的制造水平上有很大提升,单机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都大为提高,卫星的整体寿命由原来的8年提升到现在的10到12年。”冉承其告诉记者,现在北斗卫星上所有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都完全由我们中国自己的力量解决。北斗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从系统建设开始,凡是可以对外公布的数据都会对外公布,希望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世界都来关注。
对于北斗的应用情况,杨元喜院士举例说,中国有14万渔民,远航作业经常会遇到风险,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可以进行有效预警和及时搜救。他透露,2017年渔业部门共救助渔船785只,渔民5401人,减少经济损失5.45亿元。自2016年以来,北斗系统在各行业领域遍地开花。据了解,我国已有40万台警用终端接入北斗系统,公安出警时间缩短近20%;超过六成的智能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导航功能;全国有500万辆营运车辆使用北斗服务,重大事故率和人员伤亡率均下降50%以上。杨元喜还指出,北斗高精度服务已在诸多民生领域实现跨界融合,比如辅助驾驶、精准农业、驾考培训、边坡监测、智慧房屋等。同时,以融合为特征的“北斗+互联网+其他行业”新模式,正在构建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并正在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
第六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同期举办,展示军民融合、国际科技合作、高新技术等各领域新成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了其中的北斗应用展区,展品涵盖天线、芯片、接收机、应用终端、导航与授时产品、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展区内的新产品新技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体验,同时为北斗导航研发、制造、应用领域的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 展会现场
▲ 刘经南院士参观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