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送别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煜煜闪光,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百读不厌。如何引导小学生走进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世界,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的真挚情感,是我们要认真探讨研究的国学课题。
【关键词】送别诗 语文教学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50-01
诵读国学经典,传唱国学经典,致敬国学经典,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议话题。基于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优秀古诗文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认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笔者现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为例,谈谈对古代送别诗的教学认识,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仁探究经典国学的教学之道。
一、简介诗作,初步感知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瀚如烟海的优秀古诗中,有一类诗专门描写亲戚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景的,这类古诗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被后人叫做送别诗。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广为传唱,深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现在先听老师吟诵《芙蓉楼送辛渐》,请大家体会古诗的韵律。”学生的眼光聚向了我,教室里回荡着我声情并茂的吟诵和背景音乐《春花秋月夜》。
二、吟诵诗作,整体感知
(一)师范读,生仿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王诗,我进行了三遍抑扬顿挫的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听老师范读时的节奏快慢、语气强弱、嘴型变化,从中学习老师吟唱古诗的方法和技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接着让学生仿读,在读中感受整首诗的深情和惆怅,我则边巡视边指导。
(二)生自读,心感受
王昌龄写给幸渐的送别诗情真意切,依依不舍,珍惜友情的情感全部融合在古诗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崇尚、传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珍惜珍爱友情的种子,我要求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吟读古诗,在声情并茂的吟读中走进那感人的离别时刻,走近诗人那豪迈乐观的精神世界。学生在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或是自读,或是小组读,或是男女生读,或是全班读,摇头晃脑,一脸陶醉,仿佛融进了古诗描写的意境。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
王昌龄在今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芙蓉楼送别好友幸渐时说了些什么话?诗人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我们怎样理解呢?这是学生阅读此古诗的重点及难点。为此,我组织学生边吟读古诗,边咀嚼《芙蓉楼送辛渐》之意: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待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我出示课件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作为诗作者写这首诗的缘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解读及内化诗人在孤独、凄凉的境遇中展现出来的乐观、坚强。
四、品读诗句,尝试改写
为了持续加深学生理解诗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二课时我要求学生做两道作业,一是在读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基础上进一步品读,在课堂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改写成一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四、五百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是改写成一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或偏重于记人的散文),添加上适当的语句进行扩写。二是要求学生在即将結束的小学生涯之际,通过仿写、改写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表达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好朋友的思念之情、感谢之情、同窗之情。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知识基础扎实的学生当场就写出了不错的记叙文或散文,初步达到了课标倡导的理念:通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古人自古重离别,所以为后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百读不厌的吟唱悠悠的送别诗,很值得小学生持续学习,继续走进古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基于此,我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方法,课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影视收集诸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或自学,或结伴学、或小组学,尝试给送别诗分类、仿写、改写,进行知识迁移,培养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拓展延伸阅读送别诗,学生对送别诗表现的手法、意境、结构有了更多的了解,不断徜徉在沁人心脾的国学百花园中致敬经典的芳香。
总之,在小学语文活动中如何设置古送别诗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最大化的效果,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认真思考的国学课题。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96.
作者简介:
卢桂枝(1972—),女,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