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蓝
看点
BAUHAUS——包豪斯
ALVARO SIZA——阿尔瓦罗·西扎
GIANT WINDOWS——巨型的窗户
2014年2月26日,中国美术学院在象山校区正式举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奠基仪式,博物馆建筑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设计。在前后历时6年时间的筹建工作后,备受国际社会及博物馆界瞩目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于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日正式开馆。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西湖区转塘镇),毗邻即将投入使用的杭州地铁6号线象山站出口,建筑整体呈现三角形布局,外观主色及材料为安哥拉红砂岩辅以法国果黄砂岩,是西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美学典型体现。总建筑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300平方米,库房面积4500平方米,公共教育空间3000平方米,研究空间约1200平方米。配套设施等约2000平方米,博物馆功能齐全,除展厅外,还拥有文献中心、驻馆设计师工作室、儿童/青少年工坊、多功能厅、报告厅、设计品商店、咖啡馆/餐厅和屋顶花园及规划中的设计书店等。
2012年,浙江雀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以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进浙江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设计博物馆建筑师的选择,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艺术家的校长,许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校园本身也是美的教育场所,“湖山望境”,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场所精神所在,那么,安放这批包豪斯的“神秘包裹”,也应该是一座最契合现代美学精神的建筑。在许江的主张下,学校把目光投向当年已经80岁,被誉为葡萄牙国宝级的建筑师、1992年普里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阿尔瓦罗·西扎。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个性化的品质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受到普遍关注和承认。他在合伙人卡洛斯建筑事务所的密切配合下,在中方合作单位浙江省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和精心施工下,2017年2月终于建成。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建筑及其空间呈现典型的“西扎式”语言,简洁、纯粹而又充满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变化,他巧妙的通过巨型的窗户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展厅之中,使充满张力的空间增强了趣味。在合理规划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空间的同时,他常常将室内空间延伸到建筑的外部,构建出一个个独立围合的空中庭院,使得博物馆的流线丰富无比。
整座设计馆放在美院黑白灰风格的校区里,砖红色外墙显得十分惹眼。据袁由敏馆长介绍,用来铺墙的印度红砂岩,是从印度经过海运再经过空运,“这种石料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很相似,其实仔细看,每一块的肌理、颜色深浅都不一样,而且它吸了雨水之后的颜色跟天晴时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袁馆长说起当初西扎为什么要选择红色作为建筑外观,“西扎觉得美院及周边,因这抹红色而注入了活力,其他的建筑,都是偏黑白灰的色调,有一点沉闷。”
除了红色的墙面,整座设计馆的外观、内饰,使用到的颜色并不多。从外观来看,凸出来的墙面是印度红、凹进去的墙面是灰白色,走进博物馆内,地面是米白、磨砂的大理石,墙面是白色的涂料,“设计师希望去除掉多余的装饰,毕竟展出的艺术品才是主角,这正是西扎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
设计馆入口处2米多的层高,与大厅中央挑高7米的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种先抑后扬的感觉。建筑顶部还使用了透光的玻璃,“希望阳光好的时候,能让自然光线洒进来”,袁馆长介绍,“西扎有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建筑里要有光,但没有灯。”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使命,是以建设国际一流设计博物馆作为目标,通过馆藏作品,推出具有研究性的近现代设计作品展览,揭示设计与生活、艺术、社会、科技发展等的关系;通过教育互动,促进公众对物质文化变迁意义的了解,从而激发本土制造的创造力,并建立中国设计价值与产业发展的观察体系;同时,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资源,系统策划跨界展览与中外当代重要设计师作品展,追踪当代设计前沿,致力当代文化消费的观念更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服务公共文化体系。
博物馆的展厅,未来会做一些比较灵活的个展,比如做一些跟商业品牌的新型生产结果合作展览。“我们一直觉得博物馆是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可以跨时空的。既可以跟100年前的这个物质生产的变迁发生关系,也可以放眼未来,展望100年后人类的生活会怎么样,”袁馆长介绍说。另外,除了展览的功能,博物馆还设有典藏、研究、文献中心及文创产品中心、公共教育区等。“文献中心会引进一批国内外设计类图書、经典文献,供学者、研究人员前来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