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西湖大学举办方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对外宣布,正式面向全球启动“西湖大学形象标识征集活动”。该征集活动将设立一、二、三等奖及最佳人气奖。一等奖1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2名,奖金5000元;三等奖3名,奖金3000元;最佳人气奖3名(初审入围后经网络票选产生)。消息一出,吐槽大军便汹汹杀到。对于这个奖金设置,有人批评主办方对设计不重视,有设计师表示“懒得打开电脑”。更有知名人士呼吁“设计界应该抵制这种践踏设计价值的行为,设计师不去应征,评委拒绝评审”。随后,主办方迅速做出了回应,解释称,此次征集的是西湖大学标识的创意,并非全套视觉识别系统,而且征集面向的是所有民众,并非只针对专业的设计团队。入选作品还将请专业设计团队开发和优化。
主办方的反应速度和诚意令人感佩,设计人总算可以舒一口气。但设计师被孔方兄打脸却远不止这一次,每次都能在圈内掀起不小的风浪。曾经,设计本身不能直接成为产品或服务,而需要通过开发实现,有时还会通过运营、市场推广加强。所以,没有纯粹由设计而生的产物,这也是设计价值无法真正量化的根源。但是在市场日趋成熟的当下,设计也已然成为一种商品,商品的价值基本可以用价格来量化。设计本身虽然会涉及很多难以精确量化的因素,但是因为市场的存在,设计的价格就会越来越接近设计的价值。
当然也会有人觉得那些看重金额的设计师太现实,还有人觉得自己的设计师朋友向自己要求的“小LOGO”要价是不讲情面,其实,很多人没想过,设计师是一个靠时间吃饭的职业,他每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他要全情投入,靠每个思考、书写、执行的时间来换取对价。很多设计师也很率性,而现实中往往不善言辞面子薄的设计师不知道已经帮朋友做了多少免费设计,而且对方还不一定记你这个人情。如果不懂得说不,他当真只能喝西北风去了。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一步到位的直接,也有过黑暗中的摸索。在工业设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三十多年间,它从不被重视到慢慢受到关注,期间经历了太多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被誉为“世界的加工厂”,从运动鞋到电路板,无所不能。然而中国加工的產品往往来自于国外设计,我们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想要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型为设计大国,必须要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设计需要成本,设计需要正名。何谓设计师的成本与价值,相信每个设计师心里都有各自的衡量标尺。在这个弘扬“中国创造”的时代,希望设计人终有一日能够大方“谈钱”。
《设计》杂志编辑部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