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慧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I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是缺血性脑卒中后引起躯体的一种偏身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骨骼或肌肉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后期康复训练效果[1-3]。而在临床上对缓解CPSP治疗措施有限,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已经被应用于治疗脑损伤等多种疾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重要的治疗作用[4-7]。但部分患者以常规针灸方法难以有效缓解疼,提高生活质量,而针灸联合神经阻滞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目前没有具体研究[8]。本课题采用针灸联合神经阻滞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以观察其对患者疼痛缓解及临床效果的影响,现在报道如下。
1.1一般材料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阜南县中医院和安徽省针灸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在实验进行中对照组患者3例和观察组患者2例因不符合标准被剔除。最终对照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8.60±1.42)岁,脑损伤部位丘脑17例,脑干8例,其他7例,平均病程(7.76±4.24)。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7.79±1.47)岁,脑损伤部位丘脑21例,脑干6例,其他6例,平均病程(7.77±4.29)。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损伤部位等方面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GPSP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和2009年Henriette Klit等提出的CPSP标准[9-10];②年龄在45~79岁;③首次出现卒中后肢体偏身感觉障碍;④VAS评分>5分;⑤疼痛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疼痛感、挤压感、针刺样、撕裂感(与其它神经病理性疼痛描述相似),有触诱发痛和感觉异常;⑥符合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疼痛,如运动、炎症或其它组织损伤;②排除有严重心肺肾等重大疾病者,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者;③有脑出血者;④治疗过程中未按规定治疗,或合并使用其他药物,更换治疗方法者,或自动退出者;⑤意识不清、智力障碍,不能配合治疗;⑥有针刺禁忌症。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针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主穴:百会、风府。配穴:上肢取:肩髃、合股、曲池、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环跳、阳陵泉,随症加减。针刺每日一次,一次30 min,一周5次,2周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曲安奈德进行神经阻滞治疗,针刺开始第1天穴位注射一次,第14 d进行第2次注射。14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穴位注射:每次取曲安奈德40 mg(粉剂,40 mg/支,意大利生产)、维生素B120.5 mg(注射液,0.5 mg×10支,辰欣药业生产)、盐酸利多卡因5 ml(注射液,5 ml∶0.1g,中国大冢生产),混匀;此剂量注射2穴,轮替进行。穴位注射执严格行无菌操作,采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取阿是穴,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治疗时间:针刺频次5次/周,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效果及睡眠质量。采用视觉模拟尺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11]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12-13]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和睡眠质量进行分析,分值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采用简明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分析[14],评分越低提示疼痛缓解越高。
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进行分析。采用疼痛缓解度 (pain anesis rate, PAR) 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共有4个缓解度标准[15]。评价标准:4度:疼痛完全缓解;3度:疼痛明显缓解;2度:疼痛中度缓解;1度:轻微缓解。疼痛缓解总有效率=(4度+3度+2度)病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统计方法
2.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损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表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2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分析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教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差异性(P<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及PSQI评分比较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MPQ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及PPI具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RI感觉项、PRI情感项、PRI总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MPQ评分比较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度PAR评分结果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具有不同程度缓解,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度明显提升,疼痛明显缓解、完全缓解人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度PAR评分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CPSP),曾经被称为“丘脑痛”,丘脑痛是与卒中病灶直接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它是与缺血性脑梗死灶或出血灶相关的偏侧躯体疼痛或感觉异常,是一种发生于卒中后的慢性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1996年Dejerine and Roussy首先描述丘脑卒中后出现的疼痛,称之为丘脑疼痛综合征[16-17]。CPSP常常出现在卒中发生的24 h内,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加重,其疼痛严重影响患者卒中后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严重影响[18],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而目前对缓解CPSP引起的感觉障碍并没有太多有效药物[19-20],而针灸在治疗脑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1],以有多想研究症证明针灸可显著提高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22-23]。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组织坏死与出血性卒中所致脑组织损伤机制不同,其导致中枢性疼痛的机制也可能不同。目前CPSP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神经阻滞法在常规针灸的基础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所发生的中枢性疼痛具有良好效果,治疗一个疗程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AR评分及SF-MPQ评分明显降低,疼痛缓解度显著升高,说明针灸联合神经阻滞法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有中枢性疼痛的患者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的感觉中枢,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观察组患者的PSQI评分显著降低,睡眠质量明显提升,研究证明针灸联合神经阻滞法能显著改善CPSP患者的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神经阻滞法治疗可有效缓解CPSP患者肢体偏身感觉障碍,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