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8-11-15 11:22王学通刘景矿王东薛维锐
项目管理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工程造价互联网+专业

王学通 刘景矿 王东 薛维锐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我国住建部发布的《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中提到,“十二五”规划末,工程造价咨询业增长势头旺盛,年增长达到14.4%,年营业收入增长到1 079.47亿元。该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达到7107家,投资服务工程达到28万亿元,从业人员41万余人,其中获得注册造价工程师证、造价员分别为73 612和108 624人。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经历着向中高端结构性的转变,全过程的造价咨询业务占比增加10%,新的增长点如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服务等,增长势头不断凸显。说明工程造价行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从业人员未来将更注重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和现代化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学历的高校已超过130所,增速显著,与此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十三五”规划期间政府将完善以职业资格制度为龙头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计划打造100名专业领军人才与5000名金牌造价师,带动工程造价人才素质全面提升。为了更好地响应政府号召,对已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然迫在眉睫。在本科院校里面,不少地方院校的学者提出了本校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天津理工大学尹贻林教授提出了工作坊实践教学及“四位一体”模式下的毕业考核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2-5]。郭晓剑等构建以 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创新模式[6]。郑小侠等提出了BIM技术人才培养应融入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过程中[7]。赵辉等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抓创新”的理念,清晰阐明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人才培养教育体系[8]。刘元芳借鉴RICS、PAQS对工料测量师知识结构和能力标准要求,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研究思路[9-10]。陈德义等提出了卓越造价工程专业后备人才培养的可行方案,利用咨询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实际工程项目,探索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培养卓越造价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新模式[11]。施有志等提出了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及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基于高校的角度,从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实践与创新体系等三个方面,探讨全过程精细化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12]。纵观以上学者所提出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各有特色,适合培养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人才。然而,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有新的要求,强调要以工程造价信息化为条件,在此条件下进一步进行经验管理和意识创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全面引入建筑行业,工程造价信息化加快了步伐。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培养工程造价人才,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广州大学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实践,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做进一步探讨。

1 “互联网+”给工程造价行业带来的变革与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各方共同构筑出了一个互联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互联网+建筑”全新生态圈。“互联网+工程造价行业”是这个全新生态圈的一员,对整个造价行业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是“互联网+”是支撑造价行业的重要力量,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互联网+”的开发深度与广度,应用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都会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新契机。二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整个造价行业带来根本性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效性、准确性等特点,可使劳动率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人才消耗也大大减少,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三是与“互联网+”相结合,工程造价行业能够迅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开拓全球化市场,引进世界高端人才与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造价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

通过运用“互联网+”的特性,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可以搜集掌握最新的市场材料价格信息,并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在对信息整理、归类、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商机。另外,也可以为业主的信息处理提供造价预测、分析等综合研判。从业人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优势,与时俱进,培养尖锐敏感的洞察力;不断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运用新技能如大数据应用等武装与提升自己,运用综合知识解决企业现实中的关键问题,如成本控制、投资决策等,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本科院校中,工程造价专业2003年被设为教育部目录外专业,2012年被调整为基本目录专业。截至2016年底,全国范围内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130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更大[13]。单从广东省对该专业的招生统计来看,3所本科院校与29所专科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都达3000余人。

互联网的发展给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达到这些素质要求,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但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我国地方性本科高校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培养模式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

据有些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多数本科院校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准确把握,只教会了学生怎样获得证书(如造价员证或助理造价工程师证),缺乏实战性的造价软件操作等,以至于在企业招聘中因工作经验不足屡屡被拒[14]。还有的只向学生灌输最基础的造价知识,没有将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总结与运用,使学生仍停留在基础知识内,与“卓越造价工程师”要求相差甚远[15]。更有些应用型大学,完全依葫芦画瓢,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构建出知识理论框架体系,创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重理论、重研究”地培养学生,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其所面临的实际工作相脱节[16]。以上种种问题,即是现今大多数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或方向)所面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2.2 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待完善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根植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中,但是结合“互联网+”的工程造价除了要有基本的造价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据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虽然部分高校在其课程上增加了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如幻灯片、实物投影,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灌输知识的模式,学生的创新性与实操技能无法得到发展[17];还有些高校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但由于学校实操训练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和需要,无法向众多学生提供实训设施,最终造成既没有把知识完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18]。以广州大学为例,该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见表1,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合计为56学分,占总学分的34.1%。虽然学校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任课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也加大了授课内容,但纵观教学计划,实训方面仍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2.3 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师资的不足

从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分析,造价专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吸收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并能够基本掌握且灵活应用。为了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还应具备必要的外语知识[19]。在教学师资上,对教师以及授课范围的要求更高、更广。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教师如果缺乏现场工程实际经验,就很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指导。而随着地方性本科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的逐年提升(基本上需要获取博士学位),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但在实践技能方面却还有一定缺陷。

经济发达地区本科院校很多师资都具有博士学历。但有些高学历人才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因此教学经验不充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也无法完美地相转换和契合,造成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弱的教学模式,结果学生无法达到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认知高度,同时实践能力又有缺陷,授课教师也无法深入指导实践,这非常不利于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表1 工程造价总学分、总学时及课程结构比例

2.4 专业评估体系不健全

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包括我国的香港地区都有测量工程师行业协会,该协会对高校实施专业课程认可制度、专业人士管理制度,为行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起联系。而目前国内虽有类似的工程造价协会,地方省市也设有分会,但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有限。各地方本科院校更愿意针对自身的办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或照搬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面对“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化程度提高,如何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评估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3 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

3.1 确定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确定是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关键。具体的培养方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从学校层面,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根本,以为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从市场供求层面,研究各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职业资格、素养以及岗位能力等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及不同院校的特点,制定专属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广州大学的工程造价专业培养为例,经多方面调研,培养目标为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土木工程、其他工程技术知识等,能够系统掌握造价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互联网+”应用能力,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同时获得造价工程师技能训练,具备较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较强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分析与经济评价、工程计价依据编制、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技术、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造价专业人才。

3.2 建立多元化的工程造价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核心,是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建设部分。在“互联网 +”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新颖前卫。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参照的纲领性文件,对教学水平的影响至关重要。推陈出新要求课程教学内容须与当下时代相结合,建立新的标准,丰富施工技术、方法等知识内容,通过现代化、数字化的互联网思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互联网+”背景下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以“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为核心,重点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20]。课程体系可划分为信息化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工程合同与招投标管理能力、国际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等核心能力模块,如为了实现“互联网+”技术基本能力,应开设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管理与数据库、计算机信息技术、BIM技术与应用、BIM软件建模等课程。国际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模块设置国际工程造价与职业技能评估、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FIDIC合同等课程。职业道德判断能力模块设置建设法规、工程伦理与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案例分析等课程。

3.3 引入多样化的专业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网络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这种在线学习的网络平台模式,全面高效系统地建立、完善网络慕课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更加深刻,师生互动更加活跃,BIM及其他相关课程能较好地跟进学生学习进程。

创新思维和增强工程意识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以新的研究视角去观察发现事物,在此过程中,逐渐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现在急需培养的,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广州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坚持采取循环往复式的方式,构建基于工作坊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不同的执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全过程造价的综合管理能力。在实践能力培训上,借鉴天津理工大学工作坊模式。尹贻林教授带领的团队以能力为导向,建立并实施了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识图算量工作坊、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坊、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融资工作坊、基于BIM的投资算量工作坊[21]。该实践教学模式效果显著,进行校内集中实训,避免了校外分散实习的情况,满足了行业能力的标准要求。

3.4 设置互联网技术相关课程

工程造价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不仅要具备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等基础知识,熟知计算机相关知识,而且一些软件的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如BIM、大数据技术应用。国内一流大学的BIM课程见表2。

建议在已有的教学体系中,新增BIM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相关课程。一、二年级时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三年级时开设BIM、大数据、云计算等概论课程。与此同时,为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建议本科学期末安排实践课程,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表 2 国内一流高校BIM课程

注:本表参考了国内一流大学教学网站及文献[7]。

3.5 创新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如开设协同育人创新实验班。该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基本学制为4年,采用3+1模式(第一年学习通识课程,第二年学习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年学习专业课程,含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最后一年在合作企业完成学业)。协同育人创新实验班,邀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等高级人才,在课堂上传授及分享实践中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实操训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课堂与就业岗位双接轨,为学生开通一条便捷通道。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广州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秉承该原则,一直努力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广州大学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已达20余个。如清华斯维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简称斯维尔公司)、广州永道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广州新誉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尤其是与省级校外实习基地——斯维尔公司的合作,该公司每年对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BIM技能培训,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可留在斯维尔公司工作。

3.6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造价人才培养需要雄厚的师资力量,这对地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思想上,需要教师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到切实可行且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教学,服务工程造价专业,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推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与企业接轨,多参与科技项目、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在不断加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同时,多撰写高水平论文和积极申报各级别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人才。积极鼓励并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参与国外学术交流,跟进并学习国际最新成果,开拓研究视野,寻求创新点,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交流平台。

4 结语

为满足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需要,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素养和技能,必须全面加强对工程专业人员的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基于目前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不足,针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优化建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模式应随之改变,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理论,更要考虑学科的交叉性,注重大数据技术、云计算、BIM技术等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程造价互联网+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工程造价之旅
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的几点思考
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