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企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历史背景、特征和十大最关键的议题

2018-11-15 10:45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山
建筑 2018年21期
关键词:建筑业高质量建筑

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山

2018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的增加值增速为10.5%,继续领跑国民经济各行业。仅在我们上月走访的八家建筑企业中,合同额突破千亿元的就有五家,其中中建八局2018年预计合同额会突破4000亿元,产值和营收会突破2000亿元。不仅如此,其利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业务结构、投融资等持续优化,展望未来成长性非常好,成为行业发展当之无愧的标杆企业。

几家欢乐几家愁。当央企高歌猛进的时候,大量的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增长缺少动力。比如全国有7000多家房屋建筑一级企业,90%以上的企业是传统模式,产品服务同质化严重,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资金积累,没有政府资源,只能靠低价中标维持生计。北京、上海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建筑公司,或者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建筑公司,原来靠吃本地的项目,日子过得很滋润,不用努力也混得不错。现在大型央企的分公司已经到了地级市,几大央企经常和地方政府开展投资开发建设一体化模式合作,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就被进一步挤压。另外,中小型企业在技术、人才、业绩等方面也是处于劣势。

最近碧桂园等开发企业爆出的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总承包企业所面临的窘境。质量、安全、环保、资金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一起事故可能就彻底摧毁一个经营多年的企业。新形势和现状再次拷问建筑业企业家群体,后面十年如何发展?企业战略、运营管理、建筑技术创新等问题既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聚焦的问题。我们归纳了一下,这些就是建筑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建筑企业“高质量”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统筹考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后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所谓高质量是与高速度相对应提出的,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通过技术、服务、产品创新来增加附加值,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衡量企业发展质量的标准有很多,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世界500强”,很多企业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战略目标,中建股份在2017年的世界500强中位居第24位。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建股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建筑公司了。我们绝对自信地说,我国建筑业企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强,比如绿色建筑技术、建筑及土木工程装备制造、建筑材料研发及制造等。大而不强,在变化的环境下,经济下行时非常有可能成为致命短板。

王海山(中)率领考察团访问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DGNB)总部

试想一下,一个不具备设计和建造绿色建筑能力的建筑企业,很难说自己能够“高质量”发展。当然还有很多维度来衡量什么是高质量的建筑企业,比如企业有没有获得过鲁班奖等,这是建筑业内人士的共识。

缺少核心技术也是大多数建筑公司所面临的窘境。像其他行业一样,发展到今天,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甚至不仅仅是原来的同行。中国加入WTO之后,可以说至今没有开放的市场就是建筑业,除了部分专业承包商、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外,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一家国外的总承包企业。由于独特的资质管理和招投标市场管理,外资公司除了和中资公司联合总承包,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这给中国本土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福利,同时由于缺少高质量的竞争,导致中小型建筑企业无意创新,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一方面市场高质量产品供应匮乏,甚至建筑质量问题频发,另一方面建筑企业盈利水平低,竞争力弱。而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中冶等大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经历风雨,得到锻炼,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至少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有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强,人才培养环境好,国际化,履行社会责任,绿色发展等,还有就是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往建筑企业是接活、干活、走人,再去接下一个项目,而现在要进行项目运营甚至城市运营,因为从理论上讲,工程总有干完的时候。

高质量发展是必选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建筑企业学习的标杆都是欧洲、日本、韩国的企业。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企业都不见踪迹了,不是他们没有技术,是没有人了。当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人的收入到达一定程度,就没有人再愿意当建筑工人了。所以这些企业在ENR国际承包商225强中逐渐淡出,中国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我们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们看到很多低端制造业已经从中国迁往越南、泰国等地,建筑业“用工荒”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原因之一。而对装配式建筑的种种担心,比如对装配式建筑是否抗震等问题的过度担心,暴露了很多人还不太了解技术,这些都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必须咬牙迈过去的坎儿。

到2018年,仅房屋建筑市场的特级资质企业已经突破700家,一级资质企业接近7000家,二级及以下资质企业80000多家,还有数十万家甚至上百万家不需要资质的建材生产等建筑相关服务的企业,同质化竞争直接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压。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杜绝低价中标,然而多年粗放发展的市场环境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几乎所有的建筑企业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资源去清欠、打官司、仲裁,老的欠款要回来,新的欠款又产生,恶性循环的甲乙方关系和不诚信的营商环境对所有相关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甲方总想着乙方会骗他,乙方无论报多低的价格甲方都会再砍一刀,优质优价的模式难以推广。

我们必须在晴天的时候修屋顶,雨来了才不至于没地方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加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整个建筑行业(含建材生产)碳排放占全国的48%,而中国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0%,消耗大量资源、人力和物力。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也是最累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就低,品牌不强则不能高质量发展。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高质量发展大的宏观背景下,阵痛难以避免,注定会有很多企业倒下,也注定有很多企业涅槃重生。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议题

“议题”一词是指事项,或泛指普遍关注的事儿,以下十件事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都关注的事情。

1.工程质量

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智慧。八年前我到上海七建,他们确定的战略是每项工程都创优,鲁班奖没那么多名额就创省优,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们做到了,现在有高质量需求的顾客会找他们,就像有人会买奔驰汽车,也有人买大众一样。

在统一思想,推进八年后的今天,这一战略推动了上海七建高质量发展。事实上,并不是上海七建用高成本建设了优质工程,而是有明确的高质量要求的业主选择了他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筑企业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建筑产品,而目前的工程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像防水等质量通病还没有消除。建筑企业做好本分,培养工匠,回归本原和初心,比什么都重要。

2.绿色建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健康建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一流的房地产商已经非常重视绿色健康建筑,比如远洋地产投资了世界著名的“WELL”健康建筑认证公司。人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建筑空间里面度过的,不关注绿色健康建筑建造技术的公司没有未来。绿色建筑的更新和改造未来也是万亿元级市场。中建协认证中心与中欧云建等科技公司已经开发了绿色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并得到了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的采信与认可,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与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发展。

2015年,我去访问奥地利环境部,了解到他们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他们在2005年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能耗标准,一共分为十级。对于达不到六级认证的建筑,不允许上市交易和租赁。在十年时间里,维也纳市70%的建筑被改造为绿色建筑。中国2015年的建筑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7.6万亿美元,而绿色建筑的比例还不到2%,能耗高,未来的绿色建筑改造一定会是一个万亿元级的大市场。

3.企业资质

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的建筑业资质管理还没有更好的治理机制来有效替代,在“放管服”的政策环境下,如果盲目大规模取消一定会导致建筑市场大乱。因此,各种资质是进入建筑市场的准入证。陕西建工集团(含下属9家子公司)已经拿了14个特级资质,2017年底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资质战略功不可没。而五大央企包括其集团子公司,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一家公司拥有最多4个特级资质的企业。资质代表了准入,而要具备某项资质需要人员、业绩以及相关技术作为支撑,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资质也代表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对于更多的建筑企业来说是要做出取舍,更准确地说,是主动放弃一些利润低、风险大、自身缺少禀赋优势的资质。因为维护资质也需要很多的成本,会分散企业的核心资源,专业化战略是绝大多数建筑企业应该选择的战略。拼规模、拼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聚焦主业,降低成本,补短板是明智的选择。比如劳务队伍不强,是大多数房建资质企业的短板。

4.装配式建筑

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要占到总量的30%,保守估计,将形成6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5年至少将新建1000家工厂,出现10000家以上的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导致产业集中度提高,会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中建科技集团在成立的第三年,依靠装配式建筑带动EPC总承包模式,合同额超过了1000亿元,明年全自动无人工厂就会落成。而大多数企业需要在产业工人培训、大型构件运输安装、连接件和内装等配套服务方面发力。

装配式建筑对信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主要在建筑业的两大领域应用:一是管理信息化的ERP系统,二就是工程设计制造的BIM系统。上海宝冶集团在上海迪士尼项目的BIM应用是过去十年以来最经典的案例之一。今年7月3日,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为上海中心等工程项目颁发了第一批中国BIM认证证书,标志着建筑业BIM迈上了新台阶。更多的企业还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加大投入,而不是摆摆样子。推广装配式建筑不仅是多建几个构件厂,而是需要从政策、标准、体系、技术、供应链、管理人员、产业工人等多方面进行再思考和布局。

5.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和国际化是建筑业企业的战略发展必答题。中建协认证中心自2014年起,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建筑业协会三方委托,承办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建筑业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项目一期成果已于2017年完成验收,并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该组织成立50周年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目前,项目已顺利开展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未来项目成果将运用到为中国建筑业企业提供社会责任咨询、评价、培训及报告编制等工作中。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落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做出积极响应,最早出海的一批企业历经风雨,已经落地生根。对于大多数建筑企业来说,“借船出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跟随大企业走出去,建立第二个市场基地,是长远的战略选择。青岛建设集团在2004年明确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即国内建筑市场占1/3,房地产占1/3,海外市场占1/3。目前他们年产值已迈过千亿元大关,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未来的主要增长点。

6.人才培养

未来建筑业最缺的是什么人?第一缺的是职业化的项目经理,第二缺的是装配式建筑工厂管理人才,第三缺的是懂绿色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师,当然还有大量的产业工人。AI人工智能等发展对建筑业的冲击十年内并不明显,机器人也不会替代掉很多工作岗位。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到底该如何培养人才?首先我们要梳理公司的愿景和战略,然后是明确企业的价值观,这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些梳理清楚了,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入企业的人,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提升方向。我们按照麦克莱兰博士的能力素质模型,将人的能力分为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一个人力资源战略来支撑。有两个国际标准来评价公司的培训工作,一个是ISO 10015培训管理体系标准,另一个是ISO 29990非正规教育评价准则,这是针对企业大学这类规模比较大的组织而设立的。除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引入外部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人才固化不利于创新,适当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发展。

7.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种理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中建协认证中心已经在国内颁发了首张ISO 20121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运营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国建筑业企业在大规模环境治理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北京建工集团十年前投资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在土壤治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达70%,垃圾处理、特色小镇经营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经济增长点。

可持续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过去40年,大量的建筑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下高歌猛进,大量的投资拉动使很多企业快速扩张。然而,随着经济周期影响,以及国家对环保、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改变。改变有两个方向,一是业务向全产业链延伸,二是服务向全生命周期转变。第一种改变只适用少数大企业。

8.管理体系

企业制定了战略,就要有好的管理体系与之配套。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做ISO 9001认证,目前建筑业企业认证超过30000家,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2010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正式推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认证,在保证和提升工程质量、推动建筑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质量发展必须采用高标准,原来的管理体系是“保底线”,现在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我们制定了建筑业企业卓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这个管理体系是“拉高线”,将所有日常管理与体系进行本质融合和升级,管理体系升级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

管理是为企业的目标服务的。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从这个角度讲,管理体系也应该只有一套。众多标准融合成一套管理体系,文件减量化,恐怕是企业未来五年面临的主要任务。管理学的发展,伴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标准也是诸多成功企业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与其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登高望远,不如将优秀的标准直接拿来用。在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应该加大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打破组织边界,用第三方的知识来推动发展,通过认证来推动品牌提升与业务发展。

9.并购与重组

现阶段,我国各个行业企业几乎都存在“小、散、乱”的局面,建筑业尤其如此。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教授说,未来20年中国各行业都会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我今年五月份去调研了四川晟茂建设集团。这家企业拥有房建特级资质,年产值约40亿元,被中信国安集团收购51%股权,现在更名为中信国安建设集团。中信为何收购这家四川的企业呢?因为这家企业的确是优质资产,一是创始团队和管理层具有企业家精神;二是公司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程度高;三是项目合伙人制具有领先性;四是自有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健全。这些特征使四川晟茂建设集团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潜质。

转型升级注定会淘汰一些企业,小的企业缺资金,缺人才,缺核心技术,不整合就没有未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是很多企业老总的想法,特别是大量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抱团取暖。这方面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多做一些工作。按照林毅夫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有为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下。

10.建筑业产业集群

相对于其他发展较早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而言,建筑业似乎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建筑业产业集群应集中建筑科技、研发、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建材生产与展览、装配式建筑工厂、产业工人培训与实习、设备维护与租赁等诸多功能。以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多数都是轻资产,各要素资源均不利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现在,在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导向和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拉动下,建筑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望提速。原有的建筑之乡、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是具备建立和发展产业集群基础的地区。对于大多数建筑企业而言,抱团取暖是最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建筑业高质量建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建筑的“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