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乔 何成斌 张雷
据相关数据显示, 当前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正处于逐渐上升的阶段, 头痛性质多表现为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疼痛强度不等, 甚至可表现为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 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抑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1,2]。部分患者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 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 主诉为双颞侧搏动性头痛, 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 部分患者亦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压痛明显[3-5]。在本次研究中就经颅磁治疗与寰枢椎旁侧神经根封闭疗法对神经性头痛的实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1日~2017年7月30日本院收治的80例神经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神经性头痛诊断依据及治疗(寻证360百科), 参照西医诊断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Ⅱ)中神经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颅内外其他引发头痛的器质性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颅磁进行治疗。采用好博医疗器械生产的HB520B型磁刺激仪, 刺激频率10 Hz, 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100%。头部采用冷却的8字形线圈, 直径7 cm,被放置左侧额叶皮层热点, 对照右小指展肌刺激点(距内耳线侧边7 cm, 前方2 cm), 刺激量600个脉冲/d, 实验间隔60 s,3次/周, 治疗3周, 共9次。观察组采用寰枢椎侧神经根封闭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 颈部平直, 取颈椎第二棘突下缘旁开1 cm处, 局部标记, 消毒铺单。用2支5 ml注射器各抽取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曲安奈德注射液0.3 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l, 左手固定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 垂直刺入皮下, 进针约1.5 cm后有落空感, 进入斜方肌、头半棘肌内从、头夹肌形成的腔隙, 回抽无回血, 静推无阻力后,徐徐注入药液, 注射完毕, 拔针, 用碘伏棉球按压。棉球覆盖,拇指按压注射区, 促使药液吸收。1次/周, 治疗3周, 3次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疼痛程度分别采用SAS、SDS、NRS评分判定, 评分越低, 焦虑、抑郁、疼痛程度越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38例, 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2例, 治疗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SAS、SDS、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SAS、SDS、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疼痛程度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疼痛程度比较(±s,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AS评分 SDS评分 NRS评分对照组 40 治疗前 52.92±5.27 52.83±5.11 8.02±1.20治疗后 47.33±6.40 49.97±5.92 5.60±1.01观察组 40 治疗前 53.80±5.10 54.01±4.83 7.81±1.23治疗后 33.60±7.11a 34.75±6.31a 2.10±0.49a
通过经颅磁以及寰枢椎旁侧神经根封闭疗法治疗神经性头痛的对比分析后发现, 寰枢椎旁侧神经根封闭治疗通过斜方肌、头半棘肌内从、头夹肌形成的腔隙沿着肌肉肌腱间隙[6-8], 到达寰枢椎旁侧神经根, 对神经根起到封闭作用, 减少或阻断周围神经传至大脑皮质的外界或内在刺激, 以减轻头痛;是一种安全、简便、且无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技术[9-13]。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38例, 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2例, 治疗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SAS、SDS、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SAS、SDS、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寰枢椎旁侧神经根封闭疗法, 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寰枢椎旁侧神经根封闭疗法, 疗效好、起效快, 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更为广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