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十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贡献

2018-11-15 02:34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常纪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生态环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思想将有力地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有利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大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提出,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八个坚持”,从哲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维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论。首先,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也对之进行报复。可见,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种既通俗又深刻的表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类生产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国化的新发展。其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很重要。关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培育生态道德,“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了让此认识论得到实践的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底线和环境质量底线两个底线,通过立法和改革方案要求划定和严守生态红线,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严惩重罚。再次,环境保护也是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中国对于全球环境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还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动物保护、全球环境保护和全球共同发展,对世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与本国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还体现了人类与地球环境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关系,体现了各国与地球环境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关系。目前,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这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识论的国际化。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新突破。

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观。一个复兴的民族必然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世界文明兴亡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华文明持久繁荣昌盛的大格局,要求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净土,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环境保护要有历史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要有整体发展观、长远发展观和平衡发展观。目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观正在指导改革稳步推进。

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范畴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生产力。实践证明,区域性大气污染和流域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一些地方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先进技术一起支撑了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增值自然资本;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如何使理念落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高科技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新时代关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这些创新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

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矛盾观。十几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才得以进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得以成为社会的共识。也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迫切的现实需要。为此,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发展主线”部分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修改了党章,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美丽中国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体系。十九大明确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主要社会矛盾之一。2018年3月,新的矛盾观写入宪法,开始指导国家的各项工作。

五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可见环境是一个内部有机联系的生态功能共同体,其保护既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涉及城乡的协同发展,还涉及空间的优化整合,因此措施不能是孤立的和不协同的,而是多方面和互助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措施上,环境保护的措施既应包括技术和资金支持机制,也应包括宣传和科研措施;既涉及生产和生活方面措施,也涉及体制、制度、机制的建设和改革措施。在体制方面,涉及通过大部制改革,克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职权的无效和低效治理,涉及通过省以下环境保护监测监察垂直管理形成新型的监管监察体系。在技术方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制度方面,已经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系统性,与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相匹配,正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领导观。以前,环境法律法规数量众多,政府出台的措施为数也不少,但是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越来越普遍,说明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倒逼地方党委和政府转变发展观的机制出了问题。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指出,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要求地方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为此,2015年,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理念被《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贯彻,拓展到环境保护领域,形成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人大检查、政协监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及与之相匹配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等体制、制度和机制,通过严格执法和对党政领导干部严肃问责,克服环境保护形式主义,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加强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创了环境保护新局面。目前,党通过党内规范来领导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的衔接机制已经形成,大大提升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论,立足中国各阶级现实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破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立领导干部违法干预的留痕制度,通过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和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行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以追责作为保障让地方党政领导对本地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负责。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要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杜绝环境保护“一刀切”,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这些新的方法论的实施,解决了以前一直想解决的环境法律实施乏力的大问题,撬动了新时代各方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大格局。

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观。首先是绿色发展观。单纯地搞好环境保护很容易,单纯地发展经济也很容易,但是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快速发展经济,就很难。鉴于以前的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在具体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建设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相结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其次是高质量发展观,即实现高质量、有效益、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在实现模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在高质量的保障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正在开展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煤改气、煤改电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经过几年的坚守,2017年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扭转了自2011年以来连续六年下降的态势,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出现积极的变化;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同比回升3.7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五年的下降态势。

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治理论。这个治理论包括国内生态文明治理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在国内层面,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通过发挥各方面的参与作用,特别是党委的全面领导、政府的组织实施、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公益诉讼监督,绿色、低碳、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强调环境保护共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立大家的事情大家协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共治机制;强调要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党内法规建设还是《环境保护法》等立法建设,党领导和监督下各方各司其职的共治体制和机制已经建立,政府向人大汇报环境保护工作、政协开展视察和调研、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中介组织提供管家式技术服务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国际层面,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野生动物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引领者,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观。只有通过严格的法治建设,用规则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具有长效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让制度变为“无牙齿的老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九大要求制定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严惩重罚,促进企业全面守法。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目前,主要是通过党内法规建设、改革文件制定和国家立法来共同规范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首先,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章,通过党内法规和党内文件建设,建立了环境保护权力清单,对地区党委和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实施党政干部环境保护监管的失职问责制度,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流域区域生态补偿。其次,在党的领导下,生态文明进入了宪法和法律、法规和规章,其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得到法规的保障。2016—2017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观开始发力,通过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对一些省部级领导干部、近200多位厅级干部和一大批处级及以下干部严肃问责,对于倒逼地方产业转型、督促官员尽职履责,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以上世界观和方法论相辅相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目前,科学认识人与自然、人与政治、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关系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已经理论化、体系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其丰富和发展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贡献。

中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差异大,整体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因此,我们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几年,我们须咬紧牙关,打一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硬仗、大仗、苦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预定目标。我们要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再接再厉,久久为功,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双赢的格局中协同共进,做出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贡献。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由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这些规定和部署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一,必须正视现实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定好位,站得更高、视野更广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工作,做好长远的设计和谋划;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把握其思想体系,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偏概全;要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看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从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共进大局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的困难性,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和优美生态产品、服务持续提供的艰巨性,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高度来认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国际性。第二,各地要按照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培育所在城市群和所在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升级优化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第三,按照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要求,通过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绿水青山,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通过建立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和“绿水青山”的生态支付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局中获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和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市场化建设运营和价格收费、财政支持等机制,确保治理设施不“晒太阳”,补齐城市生活污染的防治短板;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乡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厕所革命”,如期完成乡村环境整治目标,补齐农村环境保护的短板,提升区域环境容量。第五,按照中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自然生态保卫战部署,通过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人大检查、政协监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的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在2020年底前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渤海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保护战役,针对每类战役制定攻坚计划和考核办法,合理确定总目标和年度任务,实行中期考核和终期验收,并采取奖惩措施和督察措施予以保障,通过动真格,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更加稳固。只有成效显著并且稳固了,才能调动全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才能得到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在这场历史性的战役中,一些改革和建设措施将被巩固夯实,一些改革和建设措施将被不断创新,一些改革和建设措施将以点带面推广,一些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将获得新的成效,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将被不断攻克。在这种时代格局下,生态文明建设将以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奋斗目标、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动能催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断夯实基础和能力,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我们相信,到2020年和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生态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