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北营房学区北展希望小学
从去年开始,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了。这套小学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四册几乎每一课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极易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插图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但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好教材插图,使之为教学服务呢?
插图的功能一般可分为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所有课文插图都兼具以上三项功能,只是对于某一幅具体的课文插图来讲,功能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还应研究图文关系,准确地把握插图设置的目的和作用,抓住插图使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并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发挥插图的作用,促进语文教学。比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拼音教学部分,每课的插图都是根据所学的字母设计的,不是表示字母的形状,就是与字母的读音有关。这些插图,都是帮助学生来认读拼音的,所以应该归属为揭示功能的插图。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中的插图,每幅图都有说话的气泡,都是说明快乐读书的环境、目的等等有关的,应该是促进功能的插图,教师运用这些插图,能知道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的教育宗旨和使用方法。
我们常常会发现,低年级学生拿到语文课本后的第一举动往往是去翻里面的图片,觉得感兴趣会再去读读文字。孩子这种与生俱来对直观形象的喜爱,值得教师珍视。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插图设置悬念,引导他们发现插图中隐藏的秘密,激发其读书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二课《小小的船》,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图中美丽的星空、弯弯的月牙、可爱的小姑娘都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美。在引入时,不妨让学生说说在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顺势引导,课文的小诗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文本,且对文本产生兴趣,也会为课文的学习铺垫好一定的情感基调。
另外,插图中还隐藏着一个小秘密呢!小姑娘坐在月亮上,朝天上的星星伸出了右手,她是要做什么呢?想一想小姑娘和星星之间有怎样的对话?教师通过这样的看图引导,让学生说出插图中的秘密,既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又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还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当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不理解时,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它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课文中的故事情感,能具体的表现在插图中,学生通过看插图体悟情感,能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以前的人教版有《纸船和风筝》一课,课文中“漂”和“飘”两个字的区别,对学生来讲是难点。我在请学生区别这两个同音字时,同时引入了课文中的两张插图,并请他们仔细想想纸船和风筝是怎么帮小动物找到他们的好朋友的。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纸船是顺着水漂来的,要用‘三点水’的漂”,“风筝是靠风飘上天的,所以要用‘风字边’的飘”。这样,一个难点顺利解决了,同时图片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这类理解上的难点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最易出现的,有效地使用插图,图文结合,可以避免死记硬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课文的内容饱含情感,小学生仔细看插图中的情境,就会更加理解他们的友谊与情感。
低年级学生最常碰到的习作方式是看图写话,而我们发现,善于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的学生,其习作质量一般来说要领先于其他同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若能常常渗透对课文插图的观察指导,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必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学习《棉花姑娘》时,课文中有四幅插图,前三幅为棉花姑娘生病向别人求助时的画面,最后一幅画的是七星瓢虫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将前三幅图和最后一幅图作比较,请他们说说棉花姑娘生病时和健康时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仔细地比较着,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出了许多不同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不仅知道了棉花姑娘生病和健康时的区别,更为学生理解 “蚜虫的可恶”、“棉花姑娘对医生的盼望”作好了铺垫。
除了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图片,我们还需要教给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观察景物图,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人物图,我们应该看清楚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但这种方法的自觉养成,需要大量的看图写话实践。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一些活生生的例子,相信对他们是有所触动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学习伙伴的提示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对画面内容进行再加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种葫芦人的表情、动作,学生们围绕着“吃惊、不明白”给出了画中人物的内心解读。一幅静态的插图,有了内心语言的补充,人物形象便丰满起来,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低年级的课文中还有很多插图是多幅图,展现了故事发展的过程和情节,就像连环画一样,学生极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讲述。如《小熊住山洞》一课。课文相对较长,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够有条理而且完整地复述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掌握每幅插图的意思(熊爸爸提议造房子——春天的森林——夏天的森林——秋天的森林——冬天的森林——大家感谢小熊一家),然后出示文中的六幅插图,让学生边看插图边讲述故事,降低了难度,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讲述了,激发了一年级孩子学习的兴趣、讲述的兴趣,培养了一年级孩子语言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