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策略研究

2018-11-15 03:25:03齐攻阵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社团

■齐攻阵/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面功能连接以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印证了后喻文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在后喻文化背景下,新一代由于更好、更快地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形成对前辈的文化反哺[1]。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日益加快,使得对新知识与新技能有着天然亲和感的青年一代形成了新观念与新思维,也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识问题上的重大分野。这也为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正视后喻文化时代到来的现实,高度重视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一方面,要明确高校红色社团在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对“互联网+”对红色社团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

(一)高校红色社团在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色社团是高校推进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大学生抵御扭曲价值观与不良信息,形成正确价值观,乃至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1、红色社团坚定学生党员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

红色社团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与立场。红色社团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团。学生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学习、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可以结合时代主题,参与红色社会实践。红色社团真真正正地为学生党员一个平台,使他们不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更在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与政治立场。

2、红色社团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红色社团对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有重要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红色社团吸纳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活动,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运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观与使命感。

3、红色社团激发学生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高校红色社团通过更具时代气息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自身素质,促使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社会热点,让他们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在社团活动中获得真正的成长,以更直观、更有效的方式体验乃至加入到高校基层党员的政治生活中来。

(二)“互联网+”对红色社团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红色社团的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1)新机遇:笔者之所以认为“互联网+”为高校红色社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是因为互联网作为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新载体,在教育素材、沟通方式及党员参与热情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第一,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形形色色的新媒体中,不乏极富时代气息,又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素材,这为改变当前因素材陈旧而对青年一代学生缺乏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内容保障;第二,互联网时代是人们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各种聊天软件、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打破了人们沟通的壁垒,也丰富了高校红色社团在进行党员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加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的频率,提升了沟通效率;第三,青年学生作为思想活跃、对互联网接受度与运用率极高的一代,对红色社团上述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共享式学习认可度较高,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参与热情,这无疑会对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2)新挑战:“互联网+”也为高校红色社团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如前所述,互联网时代本身即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中,不乏价值观偏颇甚至反动言论,一些社会经验不多、辨别能力有限的青年学生又极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进而造成自身思想与价值观上的偏颇;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繁多信息也催生了一个信息文化的“快餐时代”,普通人往往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与精研扑面而来的信息,而是以一种快速浏览的方式吸纳信息片段,这种现象也体现在高校学生党员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处理上,使部分学生党员对一些理论研究不够、认识不全、理解不深。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互联网+”对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要想真正形成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策略,必须对当前教育培养工作中存在问题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实:“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目前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的对象是“90后”学生。一方面,这些大学生善于思考与学习,充满好奇,活力充沛,他们与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共同发展与成长,并深受新媒体影响与熏陶,他们的生活、学习、娱乐乃至社交,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其中许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吸纳相关思想与知识,形成了积极而相对独立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他们还处在通过对社会的认识不断确立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网络平台中充斥的价值观扭曲、意识形态反动的信息难免对部分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2]。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红色社团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在高校红色社团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立足课堂式讲授,加入讨论与座谈、阅读与观影等形式进行。这种教育模式的宣传内容往往较为单一,以纯理论探究为主,时代性不强,针对性较差,对“90后”宣讲这些内容可能存在接受障碍,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旦红色社团在教育形式上缺少创新,进一步固化,那么对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来讲将更加难以接受;在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模式的考评式、对答式也存在受到时间、空间限制,交互性差等弊病。长期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必然引发因社团活动吸引力差,使学生党员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的情况,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三)关键:依托互联网,创新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红色社团要想真正形成有效的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策略,就必须结合教育对象的特征与时代特点,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应该指出,许多活跃在高校红色社团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在这一岗位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许多事务的处理中游刃有余,但不应因此阻碍自己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面对“90后”这样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不汲取新的教育内容就无法形成对学生党员的吸引力,不使用结合新技术就无法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形式,不运用新方法就无法与受教育者形成及时而有效的沟通。可以说,高校红色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依托互联网展开。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的策略

高校红色社团党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平台对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影响,发挥才智创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推动高校红色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内容

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及资源优势,丰富与创新高校红色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途径包括: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在高校红色社团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内容,融入与学生党员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本身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形成系列化思想政治理论公开网络课程,不断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

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关注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严格筛选,层层把关,更新高校红色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素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积极构建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时代感于一身的各类主题课程。以既具有思想高度又富有进步气息的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规划地占领思想教育主阵地,在实体课堂与网络平台,真正唱响红色主旋律,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与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博弈中真正形成主导地位。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90后”大学生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更加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积极主动地宣传与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富有时代性的课程中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标准,不受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形成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3]。

(二)依托互联网,优化教育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90后”大学生钟爱的互动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红色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创新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旋律,丰富课程体系,又要不断优化教育形式,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自上而下、单向课堂式灌输的教育形式加以改革。一方面,在新课程内容背景下,不断拓展实践类教育活动,将其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应借助网络教育的形式,把之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层层传达式的学习转化为红色社团内部的扁平化交流,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多投入时间与精力,尽量与学生党员进行双向互动或多向讨论,运用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在教育方式上由课堂式信息灌输到信息分享与引导的转变。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上的图书、音频、视频等平台,创新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内容的传达与学习方式,增强教育形式的吸引力,更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三)使用互联网,改善教育方法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社交媒体在“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被广泛使用,QQ、微信、微博等新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空前高涨。高校红色社团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利用新社交媒体或互联网其他方式,与学生党员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甚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稳定而有针对性的互动辅导机制。可以说大学生们对互联网投入的高关注度、高参与度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新而有效的切入点。

总之,互联网时代对高校红色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为适应“互联网+”的新背景,还应在高校红色社团中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深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把握互联网文化、熟悉互联网技术的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90后”大学生开展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引导,执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红色社团党员教育培养的有效策略,为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利东,孟瑶.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3(05):45.

[2]潘小宇.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5):60.

[3]吴忠海.略论青年政治观形成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55.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学生党员社团
缤纷社团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0
创新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探讨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冰雪运动(2020年3期)2021-01-14 00:49:34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2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