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金山小学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想让小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也是不现实的。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最多也就是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比如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我们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开展,丰富教学的授课形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制定出他们喜欢的各种游戏,把教学的内容融于游戏中,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就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巩固识字练习。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在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
教师应该扮演好如下角色:生活中的“知心人”,教学中的“合作者”,方向上的“导航员”。教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的位置上,才能诚心地听取学生独到、新颖的见解,激发小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毕竟幼小,自制力弱,莽撞、偏激、马虎是他们的特点;他们充满激情,灵气、朝气,但缺乏理智,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其拨正航标,这样才能为兴趣的生成作好强有力的保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方式的更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也要紧跟国家发展的教育步伐,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态度,革新被动式的教学,要将课堂上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辅助者、指导者。教师要通过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长期的被动式学习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各种教学要求,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均会处于劣势。更何况语文本身是需要一门互动的学科,如果课堂上一味地让教师唱主角,学生充配角,那对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学生在短时间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能有所领悟,但这些知识是老师强塞的,这也是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我国语言的基础,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对小学生语文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提高语文成绩,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