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校教育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有着突飞猛进的势头。我们看到民办高校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乱收费现象、虚构学位证书、教学管理不完善、学生社区存在风险。民办高校的不平衡性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先天不足以及后天发展不良造成的。
第一,先天不足指的是民办高校先天存在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环境较为薄弱的弱势。具体有:(1)社会诚信度的降低。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公众受到唯利是图、以利益为先的市场观念的冲击,普遍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另外,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受西方理性思想的影响,社会规范取代了道德伦理,理性思想代替了人文关怀。这种情况下极易形成社会师范状态。而校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的围墙挡不住现代思潮的入侵,信息传播也日渐猖獗,高校舆情与社会舆情逐步融为一体。被视为纯洁的象牙塔的高校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民办高校,在办学行为上诚信的缺失导致其公信力的降低,无疑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与民办教育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但里面所做的规定相对较为简单,仅仅涉及民办学校的责任以及违法行为,这还属于刑事法律范畴。而低于民事方面的规定,比如办学体制、办学行为、诚信办学等没有详细的规定。比如民办高校的师德问题、学术道德问题、食堂食品价格及食品卫生等问题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3)监管部门的缺位。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作为营利性组织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明显缺乏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显著缺乏对高教领域的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视,缺乏对民办高校的相关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以及有效的运行体制。也因此未能充分关注到民办高校存在的风险以及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没有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来规范民办高校。
第二,后天发展不良指的是民办高校在运行中,由于自身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主要表现在:(1)教育质量下滑。营利性的民办高校由于具有营利性特征,其组织理念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资本营收,因此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将学校的发展转移到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上来,在教学设备上,软硬件设施上都相当缺乏。更有甚者,无视自身教育教学的客观条件,盲目扩大生源,不仅牺牲了教学质量,还为未来发展埋下很大的隐患。(2)招生宣传严重失真。民办高校为了达到一定数量的生源,存在各种不诚信行为,通过各种手段招来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比如虚构教育资源,对隐瞒办学资质,虚假夸大办学条件,借助名校扩大影响力,或者通过新闻广告的宣传夸大知名度等不诚信的行为。(3)存在乱收费现象。近年来中纪委和教育部不断加大了对高校乱收费的查处力度,但由于政府监管的缺位,民办高校教育乱收费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部分民办高校仍存在收取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费用,项目如“转专业费”、“专升本费”、“出国费”、“重修费”、“辅修费”、“导师费”等。(4)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一方面国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办高校信息公开进行责任约束,另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由于管理体制或处于自我保护的立场往往选择对信息采取不公开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公众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及时、准确的获取信息,民办高校也就缺乏公众的监督,容易出现失信行为。
近年来,多起民办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个别偶然事件迅速发酵为舆论中心,使得民办高校在公信力缺失的同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年轻气盛,易于冲动,加上办学条件所限,民办高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导致校方的教育与管理困难加大,民办高校经常性地爆出丑闻。诸如包养门事件、“我爸是‘李刚’”、大学生自杀等以及其他高校舆论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有的是民办高校自身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有的是新媒体的“扩大效应”导致的失真信息,对高校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充分暴露出民办高校对风险监控与思政工作方面的不足。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民办高校在社会信任度和公信力上的下滑已经直接影响到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民办高校如何抓住新媒体发展的契机,提高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重塑形象,取得公众的信任呢?
新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与传统突发事件无论从发生的特点上还是管理方法上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应先清楚地认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显著特征,具体包括:(1)不受时空限制,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从空间上看,不受地域限制,实现跨地域传播;从时间上看,信息传播者与受众是相互传递的过程。在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迅速大量的传播信息。这不仅给突发事件处理带来便捷,危机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监控到位,掌握大量信息,与此同时也给校园稳定增加不和谐的声音,给校园的维稳任务带来挑战。(2)影响范围广,高校的学生都是年轻一代的低头族,手机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说是随时随地。微信、QQ、陌陌、Facebook、校内网、学校贴吧等都是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是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的非官方渠道,这给高校进行风险沟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3)不确定性,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全校师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事件相关信息,这无疑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给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4)传播主体多元化,网络的使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言论的平台,高校的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官方网站,论坛、博客、贴吧、微信圈等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主体。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多元化给高校危机管理带来了新思考,如何与公众合作,共同来更好的进行风险沟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首先,民办高校应利用新媒体监控和改善风险环境。指的是民办高校管理者通过新媒体收集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控舆论环境。在常态下,高校通过对校园的监控和改善校园环境的手段,维护校园稳定。一般情况下,在常态下,高校对校园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改善,将有利于风险的及时发现、预警和处置,可以防范于未然。比如对大学生生活区安全用电的监控和学生社区网络平台报修情况的收集可以掌握学生宿舍的用电情况,减低火灾的发生;大学生新生心理普测的实施可以掌握一手资料,防止大学新生在大一适应期突发心理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期,高校可以通过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危机,控制事态,防止事态蔓延高校对危机环境的控制可以给危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有力条件,从而使决策更加恰当、科学。
其次,民办高校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公布、信息沟通等信息服务。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管理者通过新媒体手段及时向师生公布事件发生的进程,帮助师生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师生和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先入为主的误解和对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谣言的传播导致公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不断加剧,公众急需高校官方信息对事实进行澄清,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新媒体中图、文、视、听等多元化的信息载体来传播,从而稳定师生情绪,获得公众对民办高校的信任和理解,也能够掌握突发事件的主动权,控制事态的蔓延。
最后,高校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发挥作为一线工作者的作用。指的是辅导员应学会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沟通与共享,拉近师生关系,更好的服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就决定了辅导员是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线工作者。新时代辅导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辅导员承担更多的是学生的朋友,生活上的照顾者,以及思想上的引导者的角色。辅导员养成随时关注网络动态的习惯,尤其是学生朋友圈里公布的学生最新的动态,加强危机防范意识,能够及时识别危机,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例如某上海民办高校食堂发生部分学生上吐下泻情况,高校辅导员通过微信圈学生更新的状态发现个别学生拉肚子,通过询问进一步了解到学生拉肚子情况较为普遍,辅导员立即引起重视上报校级领导,与此同时第一时间安抚生病学生,稳定学生情绪。通过新媒体手段成功的将不稳定因素扼杀掉。
参考文献:
[1]方雪琴.信息公开与媒体理性[J].中州学刊,2004(11).
[2]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范式的转变[C].中国传播学论坛,2006.
[3][美]珍妮·X.卡斯帕森,罗杰·E.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视野(下)[M].童蕴芝,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