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11-15 01:48薛凯化山西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思政互联网+

■薛凯化/山西师范大学

“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范围,优化了教育环境,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网络化教学,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推进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一、“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跨界融合

“互联网+”就是在各个传统行业中渗透互联网技术,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也是未来的主流趋势。而思政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转化,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对各方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分享,最终建立思政教育的新合力。

(二)创新驱动

“互联网+”理念的出现,对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思维的渗透,促进了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更好的实践了学生主体性原则,促进了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

第一,跟随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强化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方式创新奠定扎实基础。比如:数字技术和网络视频技术以及网络搜索技术等等,这些都可以代表互联网技术,最终实现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凸显网络开放创新的优势,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三)优化关系

在实施“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不仅可以打破传统大学思政教学模式,还可以优化教学活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促及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凸显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同时,教育观念的转变,思政教师对自身引导、帮助、启发的教育职能会有更深的认知,对学生个体发展更加关注,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不通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而促进教学活动内部关系的优化和改善。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对策

(一)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要从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开始。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重学科专业,轻教育专业的问题,课程结构合理性欠佳,教育课程与教育实习内容少,学时不足。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在步入社会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角色转变。

基于此,“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要求,充分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促进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变革,成为了一种必然。信息技术是当前高校普遍应用的技术手段,针对现代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更加灵活,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与培养方案,包括一系列教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以及考试题库等,同时还需要涵盖课堂教学实训、实践基地等资源,高校依托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制定符合学校发展以及本校思政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结合“教”与“学”两个方面,对新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发,将重点放在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上,如此大学生思政教育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效用。

(二)构建“互联网+”思政学习平台

信息化的思政学习平台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网络课程突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制约,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需求随时上网学习,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答疑系统与传统留言不同,并不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这种单一的模式,而是满足学生疑难解答的学习需求,又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资源。“征答公告”、“互动论坛”以及FAQ系统的综合利用既可以解释疑惑,同时也充分利用率师生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一举多得。

另外,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中,构建思政学习资源库,资源库包括视频、专业素材、课件以及专业论文、授课素材等,这些优质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交叉,能够满足示范专业学生,以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大学人才培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该资源库还能够不断完善补充。“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也成为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宗旨,学校在考虑院校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传统教育范围和时段以外的教育活动。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能够作为补充实体教师教育的手段,为大学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支持。

(三)构建“互联网+模式”的思想政治教学

“互联网+教育”被定义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它不仅仅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进步发展与组织变革,提高教育创新力与生产力的战略形式,是具有全局性质的教育变革。“互联网+教育”带来经济时代发展的方向,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变革,缓解了劳动力人口能力不足的现状,为个体学习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不仅实现了教师的交互式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个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在网上听课,然后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除此之外,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不仅是对知识进行传输,而是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处理和转换,保证达到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讲到“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内容时,让学生通过MOOC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哪些主要内容”,然后利用互联网让学生去调查公共生活中有哪些道德失衡、不文明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侧重探讨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大学生将课程中的内容和课程外的内容相互融合学习,在网络和课堂参与讨论,将自己的心得进行分享,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优良的社会公德品质。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网络视频课程线上学习和线下小组研讨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反复播放学习,教师从过去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学生解疑释惑上。依托互联网,MOOC教学模式也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变革。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具有最先拥有新信息、新资源和最先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气息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树立并强化互联网意识,以跨界思维方式,提高网络信息素养,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利用互联网这个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传播媒介来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慧芸.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改进路径[J].亚太教育,2016(25).

[2]范迎波.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03):76~80.

[3]庄森,全思懋,刘国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6(06):81~84.

[4]张莉,刘铁园.“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7(05):11~13.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思政互联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