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吉乐/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2011年起,内蒙古通辽市启动实施现代农牧业“8511521113”工程。工程涵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是一项植根发展、兼顾民生、统筹联动的系统工程。其中提及,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建成1000个新农村新牧区嘎查村。
那仁嘎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村,居民99%以上为蒙古族。它位于通辽市舍伯吐镇西南5公里处,东临国道111线,西靠省际大通道304线,支柱产业为农牧业。 总土地面积5490亩,其中耕地2500亩、林地1394亩,现有机电井28眼,耕地全部实现低压节水灌溉。现有牲畜580只,其中牛420头,羊160只。2009年、2010年、2011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800元、9000元、10000元。2011年,那仁嘎查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自治区级文明生态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根据调查,那仁嘎查村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项目主要为玉米,也有少量杂粮种植,养殖业以养殖牛羊为主。针对收入增加问题,村民普遍认为,阻碍家庭收入更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自身文化水平低、没有专门技术、缺少外来投资办厂等。
结合那仁嘎查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村庄产业发展具有以下优劣势。优势在于,那仁嘎查有可靠的农业基础、种植养殖经验丰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性保障逐步完善、脱贫扶贫政策相继出台。而劣势则是村庄规模小、人口少、文化水平相对低、没有工业发展资源、二三产业带动力量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种植缺乏特色、养殖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结合国家政策引导,借鉴南方农村发展经验,当前的嘎查村应合理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开拓新型工业,同时考虑区域因素,打造集群化乡镇产业。综合那仁嘎查的产业发展优劣势,那仁嘎查村庄产业应该继续加强农业发展,有计划地推动二三产业的创收、增收。
农业发展上,那仁嘎查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平整进度,选取特色种植养殖业,增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膜下滴灌等技术。种植业方面,近期以大田玉米种植为主,增加新品种种植,普及先进种植技术,远期考虑发力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单产产量。养殖业方面,在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以及养殖方式,推广舍饲养殖和规模养殖,建立养殖基地,在技术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远期可以引进育肥牛屠宰、冷冻等肉类的粗加工产业,以及奶制品产业,增加产业链条,带动整个村庄的农业发展。
非农业发展上,那仁嘎查应适度发展劳务输出,增加二三产业就业人群,增加外部二三产业收入。一方面,应该及时掌握发布招工信息,引导务工人员合理选择招工单位,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基础技能培训、一般性法律培训,引导农民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截至2012年底,那仁嘎查共有户数75户,总人口326人,其中女性人口170人。村庄的家庭人口数量在2到7人范围内浮动,主要为3到5人的家庭,一般包括夫妻及1到2个孩子或1到2个老人。那仁嘎查人口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增长即根据人口的自然生产规律。结合那仁嘎查的实际情况,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左右。根据计算可得,到2025年,那仁嘎查人口将达到347人。那仁嘎查为一般行政村,距离苏木镇区较近,人口自身吸引力较小,反之,受周边乡镇及城市辐射影响较大,伴随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外迁将增加。因此,那仁嘎查的人口机械增长为负增长。综合分析,到2025年,那仁嘎查人口约为335人。
高度集中型村庄,居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农村人口生产方式转变,多数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或者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华西村村民多数转变为村办工业的工人,金融投资者,北苑社区居民多转变为城市三产人员;生活方式转变,多数的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农户自主经营转变为新农村合作形式的集体经营,村庄建设的多个方面都具备完整系统性。
散落布局型村庄有以下几个特点:人口生产方式,仍以种养殖业为主;居民仍然保有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农户自主经营意识强,生产单位以家庭为主。结合那仁嘎查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近期,村庄仍然以农牧业为主,仍然以家庭单位为生产单元。远期,现代化农业加强,村庄生产方式将有所转变。所以,村庄的建设发展规划上,近期,以散落布局为主,完善基础设施,增加配备公共设施。远期,发展高度密集型,将相关生产设施布局于外围,生产居住完全分离,形成集中居住社区形式。
综上所述,那仁嘎查新农村建设需要围绕玉米种植和黄牛养殖两项主导优势产业,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实施低压节水管灌工程,实现2500亩耕地节水灌溉。同时,积极发展黄牛饲养业,扶持养殖户,加强棚舍窖池等设施建设,实现保护生态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总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是那仁嘎查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