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转型:一场“二次创业”漂亮战

2018-11-15 06:25岳振陈刚杨琴贾智
当代贵州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万山朱砂古镇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岳振 陈刚 杨琴 图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贾智

编者按铜仁万山,历史悠久的朱砂矿区。上世纪60年代开始30余年的大规模、超强度开采,导致汞矿资源接近枯竭,万山的发展陷入困境。进入21世纪,万山开始探索转型之路。时至今日,万山巨变,书写了一段精彩的转型故事。8月6日至9日,“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贵州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万山,50余家媒体记者对万山转型发展、脱贫攻坚进行了深入采访。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深入当地农村、企业、社区,实地感受到了万山干部群众勇往直前的精气神。

田茂文的声音开始颤抖,呜咽着说话,眼圈一红,眼泪掉了下来。

他擦了擦泪水,继续回忆矿工们最艰难的日子。

“4个月没发工资,吃不饱饭,到当地老乡的地里刨红薯,被发现了。矿工领着老乡到家里来看,是不是真的没吃的,一看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矿二代”、今年59岁的田茂文说,2001年万山汞矿政策性关闭前后,矿工失业、矿业衰败景象令人难忘。

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万山矿工的工资远远超过当地干部,日子过得很好。

1966年国务院批复成立的“万山特区”因汞而兴,鼎盛时期,这里有8000多工人,加上矿工家属,有30000余人依靠汞矿生活。到21世纪初,汞矿资源枯竭,万山因汞而衰。数据显示,万山地下90%的汞矿已被开采。

万山汞矿规模化开采,大约始于600年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大规模、超强度”开采时期,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无节制采矿后遗症逐渐显露出来。万山汞矿政策性关闭后,几千矿工面临着分流、再就业,社会矛盾尖锐。一个现象是,“就业率低导致离婚率高,很多40多岁的青壮年男子依然打光棍”。

汞矿关闭后,当地经济落入“资源陷阱”难以自拔。算是矿上文化人的田茂文,也从企业转入万山矿区社区服务管理局工作。他回忆说:“那时候很多矿区子弟觉得国企员工外出打工挣钱很丢面子。但没有收入来源,不能让年轻人守在空空荡荡的矿区,我经常劝他们走出去,到外面找事情做。”

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发展作出批示,希望万山“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可持续发展的“二次创业”

“朱砂王国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印记。辉煌过后,留给万山群众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无助与迷茫,还有对未来的期盼与渴望。”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说。

2014年底,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常委、副区长任上调任铜仁市万山区委书记的田玉军,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基层走访调查研究。之后,田玉军认为,“万山的主要矛盾是贫困,主要短板是观念落后,主要瓶颈是资金紧缺,主要出路在改革”。

2015年3月底,田玉军率万山区党政考察团奔赴潍坊市,在潍坊市委党校进行三天的封闭式学习,之后几天到诸城、寿光、奎文等县区实地学习,潍坊市工业、农业、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态势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

而今的万山,新能源汽车、现代旅游、现代农业等项目都可谓大手笔,比如大型游乐场“彩虹海”投资达28亿元,年吸纳游客超300万人次,有力印证了田玉军率团潍坊行时提出的“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思路可行。

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为万山采矿历史珍藏了宝贵记忆。

“很凉爽,我们避暑来了。”8月初,到万山朱砂古镇旅游的重庆游客王敏说,观赏矿山地质奇观、采矿遗迹,了解神秘朱砂,领略矿山历史的沧桑巨变,感受矿区工人的艰辛生活,很有文化味。

2015年,万山区引进江西吉阳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

游走在朱砂古镇的悬崖栈道上,满目苍翠。曾经的开采痕迹记录着这个矿区远去的烟尘。堆积的矿渣,已逐渐被新长出的小灌木覆盖。山间的矿洞,偶有清泉流出,别有一番景致。

在朱砂古镇地底下,蜿蜒着世界上罕见的970多公里采矿坑道。被采完的朱砂是宝藏,而今,这些矿道也逐渐变成了新的宝藏——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两公里多的采矿坑道,各地游客闻讯接踵而至。地上,建筑、生产工具、标语等各种历史遗存,见证了老矿区辉煌的过去。游客穿梭于朱砂古镇的地上地下,能够感受到这里曾经的热闹繁荣。

现在,以文旅融合为特征的朱砂古镇,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吉阳集团董事长周剑凭充满信心,他希望把朱砂古镇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的标杆,废弃矿山修旧如旧、变废为宝的工业文化典范和矿业遗址的绝版”。

文旅融合发展这条路,万山走对了。万山的产业转型、“二次创业”,就是要闯出一条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的特色、绿色发展新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明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四大原则,强调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实现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城区与矿(林)区、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意见》,从基础设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对万山转型发展的支持,希望“逐步将万山建成黔东园林新城、贵州工业重镇、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

经过几年奋斗,到2017年,万山区生产总值为48.2亿元,同比增长13.5%;2018年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排名铜仁市第1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时,万山区贫困发生率达19.75%,到2017年,贫困人口降到1036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1%。万山城市规划面积从7平方公里扩展到11.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由6.7万人增加到20万人。

蔬菜种植掀起产业革命

杨昌喜待人热情,为了给客人摘成熟莲子尝鲜,他站在田坎边伸手去抓一朵随风摇曳的莲蓬,身子前倾,没有掌握好重心,“噢”地喊了一声,整个身子都掉进荷田里。

身材瘦小的杨昌喜,挣扎了一会儿,才笑呵呵地从荷叶丛中露出头来。

这点“风浪”算个啥!杨昌喜是在外闯荡过20多年的汉子,经商是他的一大本事,在家乡的土地上与泥土亲密接触,本就是他多年的心愿。

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20亿元,全面建成后年产量15万辆,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可解决4000多人就业。

杨昌喜出生在万山区敖寨乡瓮背村,这曾经是一个深处大山之中的深度贫困村。杨昌喜祖上迁居至此,至少有两百年了。

瓮背村有419户1698人。交通闭塞、地少缺水的瓮背村,到2017年底,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59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5%。

年轻时就走出大山到贵阳、湖南等地承包工程、卖建材,杨昌喜早早就富裕起来了。2017年初,他回到了家乡。“既然现在回来了,就一步一个脚印把村里的脱贫工作办好!”已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杨昌喜,笑容坚定有力。

“大家很少种玉米了,现在种莲藕、养泥鳅。”杨昌喜说,搞立体农业的收成,是种传统农作物的三四倍还不止。

见多识广的杨昌喜,没有辜负村民的厚望。他引导群众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进行集中连片打造,并利用产业扶贫基金,利益联结全部贫困户,种植莲藕、养泥鳅搞起了立体农业。

而今的瓮背村,成片的荷花随风摇曳。莲子成熟后,村民通过电商卖出大山。

一年来,瓮背村种下的103亩莲藕收入30万元,藕田放养的30万尾泥鳅收入11万元,利用森林优势养殖1.6万羽的林下土鸡,收入达10万元,户均分红1600元以上。

现在,瓮背村已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贫困户仅剩25户68人。

产业发展起来后的瓮背村,村容村貌随之改变,脏乱差不见了。干净整洁美丽的瓮背村,恰似世外桃源。

同属敖寨乡的中华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早就不像以前一样种田翻土了,我们也是上班的人喽。”中华山村贫困户姜菊兰说。

今年62岁的姜菊兰,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因病过世,她一个人把一双儿女拉扯大。过去很长时间,姜菊兰一家都处在贫困之中。

2015年,万山区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农业,在全区推广“九丰农业+试点大棚蔬菜+农户”模式。在九丰观光农业园区示范下,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市场销售等全程跟上,九丰农业10名技术人员被聘任到10个乡镇(街道)挂任科技副乡长,向群众传授科技种菜。

得益于产业发展,姜菊兰家的两亩多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每年收租1880元。到村里合作社上班,每天能拿到70元的务工收入。同时,因为有朱砂古镇景区产业扶贫基金入股朱砂古镇,她家每年还能分红。

收租、工资、分红,三份收入,姜菊兰一家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五改一化”让房前屋后焕然一新。去年,她家摘掉了贫困帽。

而今,万山在每个乡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以“622”扶贫机制(将纯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级积累、2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员奖励)带动食用菌、蔬菜发展,总面积达1.2万亩,5160户1.82万人直接受益。

“扶贫,送油送米管一时,送来产业快翻身。”8月7日,贫困户陈守军一边搬运菌棒一边对记者说,送金送银不如送个好产业。

“敢、干、变、新”

在转型探索中,万山结合区域实际,找到了通向再次振兴与繁荣的发展新路。区委书记田玉军用“敢、干、变、新”四个字来总结万山的发展实践。

“敢”,就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引进投资20亿元、年产15万辆的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打破“万山无旅游”的尴尬局面,举全区之力建设朱砂古镇,而今,朱砂古镇已成为贵州最具活力的旅游热点之一。

引入中国世融集团,投资28亿元建设彩虹海项目,填补了方圆300公里没有大型游乐场的空白。

“干”,就是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干就干一流,干就干成精品。万山干部群众秉承这种实干理念,使万仁新能源汽车签约一周便破土开工、15个月就实现第一辆汽车下线;用8个月时间建成200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九丰农业博览园18个月便成功申创国家4A级景区。

在敖寨乡中华山村,村民靠种植优质蔬菜,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多元。“有了这个门路,能动一天就干一天,懒起等人养,那还得穷。”村民刘仙萍说,有了政府扶持的好产业,只要勤劳,穷不了。

“变”,就是主动求变、不断思变。

发展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面对资金困境,万山创新融资引资理念,组建4家投融资平台公司,推行“全区抓融资、全民抓招商”,招商引资3年到位资金突破500亿元。

面对人才窘境,向全国招募“百万年薪”经理人,组建工作团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电商生态城。万山电商从零起步,仅两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4亿元。万山电商生态城董事长陆晓文和他的团队,用3年时间孵化了140多家电商企业,带动4500多人创业就业。

“新”,就是革故鼎新、开拓创新。

创新人才选用机制,推进乡镇(街道)项目观摩,以观摩倒逼发展,以评议激励竞争,以实绩考核干部,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实绩用人、实践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形成“不争论、不动摇、不懈怠”的干事创业精神。

创新干部管理模式,为“机关病”划定“高压线”,形成“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为万山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作风保障。

万山闯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潘家华等学者到万山调研后总结说:“万山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工业的提档升级,更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对区域经济结构、经济质量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提档升级。”

“万山现在的转型,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亲历了万山改革40年曲折变迁的老矿人田茂文相信:只要肯干事儿,就总有出头的一天。

敖寨乡中华山村是万山区产业扶贫改革试点,靠规模化、特色化、科技化种植食用菌、蔬菜,目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7000元。

猜你喜欢
万山朱砂古镇
衡南朱砂坳为何再也不出朱砂了
团长回村
团长回村
出去走走
朱砂记
流言
丹砂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