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中心:供电系统的“中枢神经”

2018-11-15 22:17李新勇
青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调度员指令苏州

口 李新勇

积淀,40年寒暑巨变

1976年,现已退休多年的苏州电力调控中心原主任、书记王鸿勋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同批分配的员工中,他是电力专业毕业的,且是中共党员,他被分配到具有供电系统“中枢神经”的电力调度室工作。

那时候苏州地区的供电能力有限,总负荷量只有40多万千瓦,只有一条220千伏的输电线路,电力供应还停留在低电压等级、自给自足的小电网。

调度人员很少,整个苏州从事电力调度的人员只有几个,无论寒暑,都是两班倒,一年到头不能有头痛脑热,否则搭班的同事就得连轴转。

工作环境也很简陋,只有一张在三夹板上手绘的电力运行模拟图,发布指令靠手摇电话。没有食堂,每次当班自己带饭。夏天靠蒲扇(后来才有电扇)降温,冬天裹紧绿色的棉大衣,靠一个小小的电烘灯御寒。当班结束,还要左手打算盘,右手把每天的用电情况详细记录上报。

但是,他们的工作标准却是很高的,为了保证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下班以后还要步行(后来才有自行车)“游线”,几乎把每一根电线杆的位置和线路的情况记在脑海里。电话发令时,另一个人值守在旁边,保证发令员的口令不会出错。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电荒,到处都要用电,什么地方都不能满足。”王鸿勋老主任记忆犹新。尤其是春节前后,机关、医院、企业都希望多供一些电,但没有那么多电,怎么办?调度员必须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重点保证医院、重要单位的供电。

到20世纪80年代末,颜锡渝入职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三夹板模拟图已经换成4米高的马赛克示意图,算盘逐渐被计算器、电脑代替,手摇电话发展到拨号电话和BB机;人员有所增加,三班倒。

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所有调度员把全市线路记在脑子里,只要外面一个电话打进来,这头接到电话就要发布处置指令,不允许犹豫和迟疑。为了准确调度,下班以后,颜锡渝也像师傅王鸿勋那样骑上自行车“游线”。 有一次他上夜班也“游线”,那时候没有路灯,大冬天,到处黑咕隆咚,突然,一个没有任何标记的施工大坑把他给“坑”了,他连人带车都栽到坑里,好一阵才缓过劲来。车还能骑,坏没坏看不清楚,人只感觉后脑勺痛。当时他没太在意,只想着赶快骑车到班。到了调度室,同事见他脸上和身上都是血,问题很严重,把他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

到了80后年轻人付柳笛入职的时候,他的师傅颜锡渝已经历了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从生产技术部门下属的调度室,到独立的调度所,到调度中心,再到如今的调度控制中心的整个过程。从名称的更迭中,可以看出调控中心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

2012年,苏州供电搬入位于劳动路的新大楼,三夹板和马赛克模拟图已成了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全息电子显示屏、云计算、潮流分析,是电脑预存了所有受令电话,一键接通。

经过40年发展,苏州电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苏州电力建成以500千伏为主网架,220千伏和110千伏分层分区运行的网架结构,成为“北电南送、西电东送”的受端负荷中心。单单苏州辖区,最高负荷突破2600万千瓦,稳居全国城市电网企业供、售电量第一名。如此庞大的电网调度,单靠人脑已经无法完成,所以现在更强调电脑和全息电子显示屏上的电子示意图。

科技发达了,装备更新了,对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得更高了。进入调控中心的员工,首先必须是电力专业毕业。其次学历要求比较高,上世纪80年代要求电力中专毕业,90年代电力专科毕业,2000年以后须电力本科毕业,2010年以后要求研究生毕业,目前调控中心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一半以上都是硕士——为什么要求那么高?因为所有的大学,都没有电力调度专业。再其次,要有变电站工作经验。

现在,调控中心的工作场所“隐蔽”,位于供电大楼顶楼21楼;设备先进,操作系统不仅是国际国内领先的,还有自主研发系统;调控大厅不大,只有100多平方米,人也不多,36名平均年龄34岁的年轻人。他们管得却非常宽,管理着苏州全市8848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角落、数以千万计的用户的电力供应。

“调控中心40年没有关过灯。”每天五班三倒,保证每次当班都有6个人,24小时轮转,一秒钟都不会缺人。另外还有一个备班。所有调度员都没有节假日,新入职第一年春节能与家人团聚,第二年开始轮班,别人在家好酒好肉,调控中心人员经常在电子屏幕和电话机前度过。

三代人的接力奋斗,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苏州供电的壮大和腾飞,还证明了一个道理:今天所有的幸福,都是通过一代代人不懈努力,耕耘奋斗出来的。

指令,字字人命关天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苏州供电的抗洪排险任务无比重要。险情就是命令,电力调度人命关天。调度员吃住都在调度室,眼睛分秒不差紧盯着显示屏和电话。

此时的调控中心,值班长是最高指挥官。如遇突发险情,纵使公司总经理站在旁边,说话不一定好使,分布各地的运行维护人员只听调度员的指令。

调度员的指令,跟军令一样严谨准确。在紧急情况下,调度员接到电话后,几乎没有迟疑的时间,一边听电话,一边判断分析,对方电话一结束,就要下达处置命令,要求调度员每一个字都必须清晰明了、准确具体,一个字都不能错。指令发出后,对方必须复诵指令,复诵的指令不但字面上不能出错,理解也不能出错,出错就可能出人命。

每一次搁下电话,调度员都会在脑子里把刚才的指令回忆一遍,不仅回忆自己的指令,还要回忆对方复诵的指令,甚至连接电话的语气、语调都不能放过,看对方是否完全明了自己的指令。

有一次,正在当班的颜锡渝给用户变电所值班员预发了一条调度指令。搁下电话,颜锡渝回忆对方在复诵过程中,隐约感觉值班员没有用心,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重播,已无人接听。此时颜锡渝知道坏事了,如果按照预发指令马上操作,属于危险的带电误操作,运行维护人员只要操作,立马会有生命危险。当他几经周折联系到变电所值班人员,其正准备操作……千钧一发之际,被制止了。可见调度员肩负重责,任何细节不可放过,哪怕一点点疏忽,都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一次严谨的推敲,至少能挽救一条生命。

为什么如此严谨?因为这世界不给调度员任何容错的机会,因为电能瞬时接通,这头合闸,那头要么亮灯、机器运转,要么取人生命。每一个调度指令,都具有法律责任。为了保证调度指令的正确性,调度员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记录和录音,过去用卡式录音机,现在是电脑自动录音。严密、准确、果断、言简意赅、警醒、不断怀疑自己,伴随调度员的整个职业生涯。所有调度员,在面对类似的情况的时候,所发的指令只有时间地点不同,遣词造句和处置方式都是一样的。

他们经常把工作中的严谨也带到生活中去,付柳笛家里有两台电话,只要听见铃声,他第一时间就接听,有好多次他接起电话就说:“我是调度员付柳笛……”经常不等他说完,对方打断他说:“你干嘛呢?我是你妈!”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强迫症,他们老是怀疑自己刚才那件事有没有做对,比如早上出门,老怀疑刚才有没有锁家门;刚锁了车,走出去一段路,又怀疑刚才有没有锁车。打电话的时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绝不唠嗑儿。

人品,调度员的关键装备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电力调度很少有女性,每个时间段,最多只有一个作点缀。调度班现阶段唯一的女调度员钱莉,每次当班所接的电话,都在100个以上。如果遇到洪水、暴雨、台风天气,一旦出现险情和安全隐患,电话还要多。有时候几部电话同时响,每个电话都得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定哪个电话先接,哪个后接,在这种时候,很是考验调度员的判断力。

调控中心除了对学历要求高、要有变电站工作经验之外,关键是人品要好。所谓人品,也就是从业的素质。首先,要有能吃苦的精神,上夜班也要精神抖擞,不容许一秒钟瞌睡;即使下班在家,备班人员半夜里只要接到当班调度电话,立马从睡眠状态切换到清醒状态,瞬时协助当班调度员处理问题,,第二秒钟开始工作,做出判断,第三秒钟协助当班调度员正确处理事故缺陷。第二,要有担当意识,调控中心所发出的每一个字都人命关天,不能掉以轻心。第三,要具备精益的业务能力,每一个调度员果断、正确发令的前提,离不开熟练的业务技能和精心调度的责任。第四,必须团结协作。用值班长胡涛的话说:“帮别人,都等于是在帮自己。”调控中心有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每次提前15分钟交接班,不仅要履行严格的交接班手续,交班人员应该把当班遇到的情况详细地告诉接班的同志,毫无保留,甚至连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交代明了。这是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他们知道,如果在我这里有所保留,安全隐患迟早会发作,也许当场发作,也许在下一班轮到自己时发作。

运行维护、检修设备的停复役、开工许可与报竣工等等,都靠电话完成。调度工作常干常新,电网接线及运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离岗三个月,就得重新参加上岗考试,考试合格,方能当班。

新入职的人才,比如今年新入职的清华博士徐洋和天津大学研究生王锦桥,学历很高,但到了调控中心,必须从熟悉和观察老调度员处理各种事务的流程开始,经过长久的学习磨练和考核,设定半年可以接电话,一年可以成为副值调度员发令操作,没有三到五年的培训和锻炼,难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调度员。也就是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调度员,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看着同时进公司的朋友们在这五年里升职的升职,调岗的调岗,无疑也在考验着每一个调度员。

创新,业态常新的法宝

也许正是因为每个电力调度员身上都具有未雨绸缪的强迫症,使苏州电力调控中心团队总是行走在创新的前列。

从前,苏州有500多个变电所,每个变电所都有人24小时值班,即使每个变电所安排2名值班人员,都需要1000多职工。人员众多,单单管理就是个很大的难题。调控中心的科研团队经过无数日日夜夜的实验探索,终于在2002年让全市所有的变电所实现无人值守,率先建成苏州电网自动控制系统,数据全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计算,实现所有变电站都能远方控制,每年至少节约1.25亿元,研发的电源、电网、负荷精细定位分析等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为了防止调度误操作,他们研制了防误操作系统,是该行业系统的首创。该系统具有逻辑闭锁功能,调控员在正式发令前,先在防误操作系统中进行模拟操作,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正式指令,为调控工作构筑了“安全之盾”。这项技术被国网范围内多家单位引进使用,均取得显著效果。

他们还领先创造了特高压电网负荷批量控制系统。简而言之,当诸如锦屏-苏州的720万千瓦的特高压出现正负极闭锁险情的时候,凭借这套分析技术,他们能精准地进行紧急限电,以保证电网安全;当某一个地方出现电网故障的时候,他们能瞬时批量限电,缩短负荷控制时间,构建电网安全运行的防线。比如,当调度员发现某条线路负荷接近上限,他们可以快速批量切断这条线路上某些非重要部位的空调电源。苏州全市2600万千瓦的负荷中,有600万千瓦都用在空调上,差不多占四分之一。如果需要调控的时间长,他们可以让不同部位的空调轮番休息。空调停20分钟问题不大,但要是不及时采取措施,负荷超过极限,导致整条线路瘫痪,那就可能造成恶性事故。

武汉大学毕业的童充,2005年入职时在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后来调入苏州调控中心,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致力防雷研究,先后发表能通过三大检索的国际论文30多篇,受邀在各类国际会议、学术活动中作报告40多次。获得全球“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并成功当选为全球最年轻的“国际人工智能防雷科学委员会”科学委员。他们团队所打造的“智能电网动态防雷系统”,雷电探测范围超过10000平方米,有效保护范围可达1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铺盖面积最广、控制性能最强、性能指标最高的动态防雷系统。全面运用后,预计可减少80%由雷电造成的停电损失。

人称“大师”的沈奇明,带领班内人员先后开发出交接班日志系统、报表自动填报系统和监控缺陷管理系统,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苏州电力调控总是踩着时代发展的节拍与时俱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技术创新中谋发展,使得他们在电网规模和作业量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人员不增反降(减少了25%),大幅提升了(77.4%)电网控制效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采访后记

人们应该记得印度大停电,2012年7月30日和31日,印度突如其来的断电导致交通陷入混乱,全国超过300列火车停运,首都新德里的地铁也全部停运,造成旅客大量滞留,公路交通出现大面积拥堵,一些矿工被困井下,银行系统陷入瘫痪,一度给印度的金融交易带来障碍,直接影响6亿多人的生活。危机专家认为:一次大停电,即使是数秒钟,也不亚于一场大地震带来的破坏。

有人开玩笑说,什么印度大停电,什么美加大停电,只要把苏州电力调控中心的人员开过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玩笑虽是玩笑,从一个侧面说明,苏州电力始终行进在率先探索发展的道路上。

苏州电力调度运行40年来,在电力保持高位增长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电力调度事故。别的部门年底写总结,想薄薄不了;而苏州电力调控中心却想厚无法厚——在不发生调度安全事故、不出现电力调度失误的情况下,想编故事也编不出来。就是这薄薄几张纸,凝聚着苏州电力调度人无数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里分分秒秒零差错的精准调控,凝聚着几代调度人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奋斗和探索!

“精神在传承,技术在革新,使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王鸿勋老主任的话,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无限辽阔的未来的殷切期望。

猜你喜欢
调度员指令苏州
Quick thinking by his wife saving Steve s life紧要关头,成功救援
听我指令:大催眠术
MPDS系统应用下急救调度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拨打120急救电话要注意什么?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职业适应性研究*
ARINC661显控指令快速验证方法
LED照明产品欧盟ErP指令要求解读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