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的礼物

2018-11-15 20:29李新勇
雨花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摊门卫扫帚

李新勇

读成语词典的妇女

友人说,某日到一集镇买菜,见一卖鸡蛋的中年妇女非常认真地阅读一本成语词典,一边读一边用笔勾勾画画,嘴上还在诵记。友人问她,读成语词典何故?妇人答道,家中无其他书籍,唯此成语词典。友人当下感慨,有的人家中书多成灾,来不及读,没地方放;而另一些人如眼前妇人者,想读却无书。他打算下次上菜场送一些书给这妇女。

料定他家书多成灾,我家书也不少。我打算专门跑一趟,送她一些书籍。他在讲述的时候,我眼前立即浮现这样一幅画面:清晨的阳光从街沿斜射下来,落在熙熙攘攘的顾客身上,风在身旁的香樟树上轻轻吹着,快乐的鸟在林间啁啾嬉戏,那个已经看不出年轻时身段的妇女面前摆着七八筐鸡蛋,鸡蛋在各自的筐子里垒成小山,小山头上插一纸牌,纸牌上是各自的价格。妇女坐在鸡蛋后面的小凳上,膝盖上摊开一本翻过若干遍的成语词典,老旧却无破损……这景致即使在其他地方遇不上,摄影师据此弄出张摆拍照,说不定也可在摄影大赛中斩获大奖。

谁都不知道这位妇女读成语词典的目的。为考试,为提高口才,为促销她的鸡蛋?似乎都沾不上边,最靠谱的,莫过于妇女的言下之意:只不过喜欢读书而已。

回想起童年时代,无论是大集镇的市场还是小集镇的市场,街道尽头必有小人书摊,有的一个,有的两个,三个的我也见过,相互比服务,有竞争。看一本小书两分钱,大书贵一点。小书当场看完,大书你可下次上集镇时接着看。那样的书摊,弥补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书籍稀少造出来的时间空洞,美好的回忆至今不曾消散。书摊上还有一些有关农耕种植和牲畜养殖的书籍,最受年长者欢迎。我们那时候读书,没有什么目的,就图快乐。那时候的书摊,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农民种植养殖技术的加油站。集市散了,书摊生意仍持续红火,不到太阳落尽,收不得摊。

那样一种老老少少“济济一堂”读书的场景,已难看见。如今到处都有农家书屋,文化已经送到家门口,这样的举措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可惜读者稀少。我出生于农村,懂得农村人读书的心理,正儿八经端起读书的架子来读书的事情他们是干不出来的,场面越正式,图书越寂寞;而在农忙的间隙、劳作的间隙,甚至趁赶集时插上一段阅读,恰如在单调生活中插入一段音乐或舞蹈,在一条绵长的山路上建几个歇脚的亭子,是极受欢迎的,不做作,不刻意。

“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的总导演、美食家陈晓卿说,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不是历史名胜和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倘若我们为农家书屋换个地方,比如从多少沾染了一些衙门气息的村委会、乡镇府搬到形形色色的集贸市场——不限于菜市场,除了集贸市场,还可延伸到街头——结果会怎样呢?这些地方人口密集,读者不会少,而且没有繁琐的借阅手续,拿起来就可以看,随时归还,热门的农耕和种养书籍不妨多备一些,假如需要,尽可取走,读完了自觉归还。

这事靠个人的力量估计是办不到的。

有些事情想一想真是激动,但光激动毫无用处,落到实处才算功德。

卖笤帚的人

到一家单位去办事情。在大院门口,碰到一个卖扫帚的人。这人给我的印象深刻,五十来岁,面黄,五官尽显愁苦相,胡子拉碴,与人说话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些口水挂在靠近嘴角的脸上。衣服破旧,人造革都翻皮了,在前襟、下摆和手肘等处大面积脱落。左右衣袖长短不齐地卷着,露出有着金华火腿质地的手臂。那手臂看起来似乎很有蛮力,可随时伸出来与人搏斗,或者干点别的挣钱的活儿。可由于长期紧张吃力,做出来的动作,比划出来的手势,生硬、机械,好像那双手是安装上去的。

这是第四或者第五次见到他。在城市里,能见上几次面的陌生人,实在不多;能留下印象的,更少。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首先是因他所卖的扫帚特别,用材不是芦花就是高粱,十分结实,好大一把,结实到笨拙的地步。如果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又遇上勤俭持家的老太太,这样的扫帚再适合不过,在泥地、砖地或者粗糙的石灰地上,慢条斯理,从容不迫,一丝不苟,一撇一捺,扫得出别样的韵味来,且买一把可用上好多年。可如今,找遍城市乡村,泥地、砖地或者粗糙的石灰地再难寻觅,城市的瓷砖更适合鬃毛扫帚,更适合拖把、吸尘器,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人,更喜欢简洁迅速,立竿见影,一步到位,一劳永逸。遇上这带着明显农耕文明色彩的传统扫帚,倘是个有趣的人,买上一把,放家里,当古董摆着,倒也不失创意。但这样的人,通过卫星定位搜索,全世界估计也找不到几个。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差不多每次遇上,他都在向别人强行推销他的扫帚。第一次见到他是好几年前,那时我在工商局办公室工作,他非要办公室主任买他几十把扫帚,他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请领导帮帮忙,小倌(小孩)在读高中,马上要上大学,我要给他凑些学费。”话说到这份上,是肉长的人心都得帮。不过达不到他“要求”的数量。这样的扫帚,单位老早不用了。看那些扫帚的长相,跟仓库里堆放的十多把一模一样,看来他也不是第一次前来推销。一听说达不到他“要求”的数量,他脸上的苦相几近于哭,急得结结巴巴,脖子上的筋都梗了起来,靠近嘴角的口水明显挂不住了。左一声帮忙右一声帮忙,要主任一定要买够他说的数量。

后来两次,一次是在乡政府,一次是在学校。他推着自行车,自行车的成色跟坛子里捞上来的咸菜差不多,还缺了许多必要的零件,比如铃铛、刹车之类,轮子还是有两个,不过只是一种存在,不仅缺了一些钢丝,而且圆得不规则。后架上捆了一堆高粱扫帚。那两次遇上,他都正跟门卫吵架。他要进去向领导推销扫帚,门卫不让。门卫说:“你一年来好几次,上次买的还没用完,哪能每次都买呢?你当公家的钞票是自来水啊?”他说:“买不买又不是你说了算,我要见的是你们领导,又不是你!你怎么知道你们领导不买呢?”意思是说这事轮不到你拍板。这话换谁做门卫,听了都不舒服。门卫说:“有本事你换种买卖,你一把扫帚几个钱,一堆扫帚又值几个钱?”门卫的话很冲,可并无恶意,甚至有些道理。他根本不听,固执地认为是门卫刁难他,一双手僵硬有力地扶着自行车两个把手,车头对准大门,拉开随时要冲进去的架势,扬言“我非把这几把扫帚卖给你们领导不可!”门卫被他折腾得无可奈何,把大门关上,说:“你那哪是几把?你那是一堆!”然后躲到值班室里去,门窗紧闭,任由他在外面叫骂。

这一次倒好,平心静气的,没跟这个单位的门卫吵架。门卫付了钱,留下几把扫帚。在他要离开的时候,门卫微笑着诚恳地说:“抱歉得很,只能买你这几把。”卖扫帚人的表情仍是苦相,仅稍微舒展一些,拖着嘴角的口水说:“不要这样说,你能自己出钱买几把,我代表我的小倌感谢你!”等他走远了,门卫摇摇头对我说:“真服了他了!”我问他何出此言。他指着那人的背影说,别看他那样,他的孩子可了得,优秀得很,初中高中都读本市最好的学校,公费,如今在南京读医科大学。门卫说:“卖扫帚能找几个钱?但他只会打扫帚;这人不好对付,不达目的不罢休。”我说:“他好像在你面前不特别固执,你有什么法子?”门卫说:“啥法子?现在谁还用这么过时的扫帚呢?单位以前也买过几次,相当于扶贫,后来不买了,没地方堆放,可你见着的,不买能行么?”我问:“那怎么办呢?未必你自己掏钱买?”门卫点头说:“以前买几把拿到乡下自己用或者送人,现在都不敢拿到乡下去了,亲戚邻居嘴上不说,私下里怀疑我是不是连扫帚都看得起,利用职务之便,把公家的扫帚送到乡下做人情——你要说是自己买的,谁信?人家又没见你脑子搭错筋!”说着,拉开值班室的门,指着门背后十多把扫帚说,“喏,那不是,要用得上,你拿几把回去。”

这话,让我的大脑像电脑硬盘突然遭到撞击似的,感觉转速不对。我突然感到这位每月收入不足千元的门卫的高大。更感到,倘若换一个角度看,那位出现在眼前多少让人有些讨嫌的卖扫帚的人,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是多么执著啊!他付出了数倍于他人、却在许多人眼里不值一提的汗水心血,甚至人格尊严。倘若他会表达,能写作,他一样能写出感天动地的类似《我的职业是父亲》那样的书;倘若他的孩子将来能够成名成家,并且能够理解父辈的艰辛的话,他一定能用语言或者文字为我们描述一位值得尊敬的、普通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可这一切,现在看来都还比较遥远。你我都能做到的,也许就是下一次碰上的时候,能像那位门卫一样,买他几把扫帚。

猜你喜欢
书摊门卫扫帚
书摊·茶摊
过法门
《女巫的扫帚》
书摊读书
书摊老郑
门卫
过法门
过法门(散文)
不倒翁扫帚簸箕
自动过滤扫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