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沈 庆
每到盛夏,父亲和母亲就以这样的方式午休:前后门敞开的过堂屋里,母亲睡在北侧一张平铺的海绵床垫上,头朝北仰面而卧。父亲倒在一张躺椅上,头朝南而鼾。父亲和母亲的脚,以顶针的修辞安放着庸常的日子。
此刻穿堂风极近坦诚,荡去二老身上的溽热,他们苍老的面庞安沉着踏实的睡意。
里屋那庞大的吊扇兀自孤寂地垂挂着,只有我们来时,才呜哧呜哧地旋转起来,像一匹没有思维拉磨的驴,无意识地转了一圈又一圈。
扇扇不如自来的风,这是从小就飘在我耳际的一句家乡俗语。这过堂风,便是自然赐予的清凉。
在老家,人们是敞着门口过日子的,生活也好,天道人伦也罢,万物遵从自然,人们自自然然过活,素简,却洞明;朴质,却入心。
新雨后,那面挂满黑痕的潮湿红砖墙上,一只蜗牛坚硬着小小的盔甲,喑哑,不动,仿佛,不曾活过。
有那么一刻的凝神,我觉得,它是风干的过往。
似是为了否定我,那具盔甲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显露出一点东西,是头吗?好像是,还有两只小而柔的触角,那触角似乎动了动。
我睁大眼,向前倾了倾身,揉了揉眼,终于确信,它真的是在动着触角。那一刻,我终于见识了蜗牛的慢生活。
又是一刻钟的凝视,它仿佛动了动,像做了一个千年的重大决定,匍匐着的螺纹状盔甲竟有些侧立,接着,侧立了很久很久,似乎要永远侧立下去。
我终于失去了信心,离它而去。这是上午十点左右的事情。然后,一切如常,生活以惯有的方式继续。
午后三时许,我突然想起那只蜗牛,去寻,那面红砖墙上,只有潮湿的黑痕诉说着岁月的斑驳。那蜗牛已杳无踪迹,仿佛,它只是我捕风捉影的虚构。
看来,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眼见有时并不为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乏的是耐心,还有恒力。比如,成功,其实给过每个人机会,只是成功考验着我们努力的程度和坚守的笃定。
我是被蝉鸣唤醒的。
“知了,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透过敞开的四角木格窗,我分明感到了蝉鸣的色彩,不错,那声音的的确确是绿色的,清亮亮、脆生生,和蝉所栖息的满街满巷的老槐们的繁茂融为一体,和院内满垄满架的菜蔬们的葱茏融为一体,和满枝满藤的花木们的蓊郁融为一体,和田畔沟渠的植被们的葳蕤融为一体。
其实,这原本是个闷热的夏日午后,因了这蝉鸣,心空有了几许澹然。
静下心来,竟发觉蝉鸣是有层次的。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此涨彼消,或者,和音在一起。声部不同,音韵有别,却在大同小异的趋同中奏出了自然的天籁之音。
而我,不止一次听过钢筋水泥筑牢的楼宇间疏落的蝉鸣,它们似以声带撕裂的鼓噪对抗着炙热的烦躁,那声音亦有色彩,恰是水泥的灰暗。
我突然歆羡这些村落里的蝉,它们,原生态地诗意生活在大地上,守望着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
每个生命,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着心中的伊甸园,目标不同,抵达的所在地就不同,生命的亮色便迥然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