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程/青海师范大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核心的构成要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具有稳定性。但是,所有事物无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一种文化如果不与其他文化相接触,其结果将会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逐步活力耗尽,自生自灭。所以,一种文化想要发展和更新,交流无疑是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它对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新陈代谢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不论其背景、方式、特点、深度、广度等,和以往相比,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有其显著的特点,探讨和研究这个特点及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整个过程,对于我们全面、科学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和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都有很大的借鉴与参考意义,下面就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做一探析。
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概念,这里沿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年出版的《中西作用之间·自序》的短序中的说明:“用晚清社会通用的语言来说,先是叫做‘中学’和‘西学’,后来才渐渐有‘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类的叫法。这种借用地区方位或国别来界定不同文明系统的方法,某种程度上是很不科学的。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但有大片“西方看来是东方,东方看来却是西方”的地区,而且还有大片“西方看来是西方,东方看来却是东方”的球体的另半边。像欧洲,现在还有些人执意把中国、日本一带叫做“远东”,可是智慧的国人早已不再把西欧叫“泰西”了。文化圈和国界并不相同,更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多国一种文化,一国多种文化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这本书沿用“中西文化”的称谓,无非是迁就于约定俗成,图个方便。”①
但个人认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说明的。即任何文明系统总是承续与变异的统一,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凡要谈论中西文化的相关问题,就必须给予所探讨的内容以时代的界定。无论中国文化或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所表现之不同,是不待而言的。故本文以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为题,显然是有比较明确的历史范围,即以比较具体的时代背景为认识的前提。这样一来,有关中西文化交流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相关问题研究,也就比较具体与深刻。
就中国而言,从汉唐时期,我国的漆艺、冶炼等技术就已传入西方,宋元之后,四大发明等又相继的传入西方各国,所有这些,为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以及革命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交流总是双面甚至多面的,与此同时,汉唐时期,西方国家的天文、医药及其随后而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胡舞、胡乐等逐渐在中国传播,所有这些往来,在丰富中国的科技内涵的同时也大大增进了中国的思想艺术水平。显而易见,以上所说的中西之间文化的交流多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然而,到了近代,自鸦片战争始,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冲击、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不断加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历来“知耻而后勇”、“穷则思变”等的文化传统,在诸如此种种因素的作用下,中西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日益增多且不断加深。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且与其进行文化交流,显然有着任何两种文化交流所不具有的一般特征,此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不是在和平环境中平等地进行,而是伴随着大炮、商品和传教士而强制性输入,而近代中国在这种被动的交流面前,表现出种种不适应。
再看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其资本主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工业革命的展开,更进一步使其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此时的中国,在一个封闭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之中,政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依旧在缓慢向前发展,甚至后来达到顶峰,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受到阻碍,禹禹前行,这也是造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难以在近代中国扎根生长的主要因素。此外,西方资本主义不断飞速的发展,促使其不断地“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②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商品销路的要求,又进一步驱使资产阶级竞相奔走于世界各地。所以,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地向东方进行殖民和侵略的活动,在推销商品并掠夺原料的同时也把亚洲国家变成了殖民地及商品倾销市场,也正是伴随着这种殖民与侵略,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也逐渐地在亚洲各国传播,并对亚洲各国自身的文化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被迫开始的。在这一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种夹杂着战争掠夺和武力征服而来的不平等的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以通商、传教、求学、遣使、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凡此种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呈现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和平的交流方式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下面就其主要的交流方式做一简要阐述。
首先,通商作为近代中西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近代以来中西之间相互贸易的结果,在给中国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猛烈冲击同时,也促使中国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也由此产生,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社会阶级力量,资产阶级逐步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此外,中国和西方通过彼此间不断地互通有无,近代国人也逐步开始了解西方文化先进的一面,并加以引进和改造。在此过程中,主要是以器物为主的表层认识,在鸦片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等多次对外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国人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学习西方的动机也由此萌发。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近代化的洋务运动兴起,随着这一学习西方的近代化运动的展开,中国逐渐有了近代化的工业企业,近代教育、科技乃至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观念逐步走上了传播和发展的轨道。同时,伴随着中西之间通商贸易的不断扩大,近代中国开始了从器物到制度,再从制度到心理的一系列文化变革,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渐趋深入。
其次,近代中西文化间交流的方式便是传教。自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就给中国带来过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在华势力进一步扩大,在华的活动也逐渐增多,当然,这种活动的动机是复杂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以武力征服为手段而进入中国并在某些方面为这种侵略战争服务的传教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反洋教”运动也由此而起。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看,近代来华的传教士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传教士所办近代性质的报刊、学校、出版机构等对此有着很好的说明。再者,作为近代第一批通晓中西两国语言文化的人物,他们所起的作用不仅在于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而且通过他们,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国家汉学的建立和发展。
再次,留学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自洋务运动,中国就开始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戊戌变法以后,留学生的派遣更是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疑是重要的载体和媒介。一大批具有近代思想文化意识的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也由此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次,这些留学生们对西方自然和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留学生在这方面的工作,无疑也是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切合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
总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不同的交流方式起到的作用可能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都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以近代文化史学者谢俊美《近代中西文化接触交流层次的再认识》一文为参考。它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分了以下三个主要的阶段。一是对外战争失败的反思,为探求“驭爽之方”,是以学习近代西方技术骼具为主要内容的中西文化接触和交流的物质文明阶段。此阶段,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不断冲击和文化渗透,使国人逐步认识到中西政制的不同,由此以西方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的维新和革命陆续展开,从而把中西文化间的接触交流推进到第二个阶段,即制度文明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积极主动的一面,恰恰是这种自我反省意识的不断深化,加速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和新陈代谢,推动着近代中国逐步向近代化的方向进发。三是近代中华民族自我理性的批判,把中西文化间的接触交流推向了第三个阶段,即精神文明阶段。这个阶段超越了洋务运动时期要求技术、器具等的学习与更新的物质文明阶段,也超越了维新派和革命派探求改革之路,以政制为主的制度文明阶段。它是以五四运动的展开,科学和民主口号的提出为发展的号角,达到了最高层次,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及其现代意识的逐渐确立。毋庸置疑,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较为客观和合乎逻辑的。
由此不难看出,近代中西之间文化的接触交流从技术到制度,进一步转化为观念意识,这三个阶段,一个比一个深化,呈现出逐次递进演化的趋势,每一阶段都为近代中国贡献了自己新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个阶段不断转化,恰恰就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演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真正的、理性的认识自我、进而认识和了解西方的过程。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过程呈现出一种从接触、冲突到交流、融合的发展态势。而正如近代史众多学者所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和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排斥相接纳与融合的历史。③这个过程中,中国既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又要向侵略者学习。而这种学习不管是“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都留给了我们对外交流的历史经验。在引进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怎样使本民族文化保持独立性和先进性,又能与西方文化很好的融合,是值得再次思考的重要问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代中西文化间的交流是处在西方列强以各种手段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发展空间的这一历史阴影之中,而中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对立和冲突。但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分属不同的层次和领域的。一方面,西方文化在进入中国,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或渗透,并不是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毫无裨益,事实证明,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先进文化传入中国,在开阔了国人眼界的同时,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了西方,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所以,这种交流是相互的,对于中过和西方国家也是大有益处。所以,一味的反抗与排外,不如有选择地引进与吸收。另一方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并不只是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设想进行。对于近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来说,在近代中国的现实环境的制约下,其所期望的文化交流和现实中 文化交流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之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求同存异,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所谓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亦如汤一介先生于“北京论坛”中所阐述的那样:“人类社会如果希望走出当前混乱纷争的局面,特别要批判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不断推动在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对话。……化解冲突,需要我们从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找出文明共存的资源。”④是的,无论过去还是当前,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需要以此为路径的。
所以就西方文化来说,我们应矢志不渝地继续沿着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所走的道路,选择正确有效的交流方式,振奋民族精神,学习一切先进的东酉,既不盲目排斥,也不全盘照抄。总之,个人认为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拾中外文化之精华,弃中外文化之糟粕,治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从而创造出无愧于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才是其正道之所在。此外,历史的传统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若要发展、要繁荣,就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无论何种文化,接触和交流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基础,近代以来传教士和留学生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就值得称道。而相比之下,坚持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文化中心论者,把不同于其自身文化的他种文化看成是潜在威胁的思想观念及其对文化浅薄和狭隘的理解,实无益于中西之间正常的、平等的文化交流,从而延缓和阻碍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85.
④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N].文汇报 ,2004-10-24.
注释:
①转引自:中西作用之间·自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
②王继平.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J].云梦学刊 ,2003(01).
[1]于语和.试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 ,1995(01).
[2]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N].光明日报,2008-10.
[3]龚书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9(06).
[4]王继平.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J].云梦学刊 ,2003(01).
[5]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J].中国文化研究 ,1998(02).
[6]兰奇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