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

2018-11-15 12:27:23
名家名作 2018年2期
关键词:蝴蝶梦元杂剧包公

胡 岭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文化馆 ,安徽 合肥 230051)

“包公戏”作为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传承至今仍然有可供研究的价值。本文就包公形象入手展开分析,从清官文化、情法冲突、神鬼色彩三方面探讨其文化心理,以供借鉴。

一、“包公戏”中包公形象分析

(一)智谋双全

“包公戏”中包公的智慧与谋略令人击节赞叹。例如,在《蝴蝶梦》中用盗马贼顶替王家儿子受死,使得王家团圆;在《灰阑记》中巧设灰阑,使得亲生母子相认;在《鲁斋郎》中巧妙将“鱼齐即”改成“鲁斋郎”,从而为民除害。凭借智慧与谋略,每每在众多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使得真相水落石出,坏人认罪伏诛,还得百姓公道。

(二)能通鬼神

“包公戏”中蕴含了大量富有神鬼色彩的故事情节,而包公的身上也被赋予了能通鬼神的奇妙力量。例如,在《蝴蝶梦》中包公梦见蝴蝶求救,还王家一个公道;在《生金阁》中包公看到郭成的鬼魂提头追打庞衙内,于是主动向鬼询问冤情;在《神奴儿》中给门神户尉烧金银纸钱,祈求阻挡妖魔、放进冤魂。诸如此类,这种种描述都能够看出包公具有能通鬼神的能力,通过这种塑造使包公的形象更加神圣。

(三)世俗化

“包公戏”中包公的形象与以往作品相比增加了世俗化色彩,将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鲜活。例如在《生金阁》中写包公近乡情怯,抒发离愁别绪;在《陈州粜米》中写年已八旬的包公在明哲保身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衡。因元杂剧的市民文化特色,使得创作中免不了带入世俗化特色。因此,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多了一些世俗色彩,包公会像市井平民一般开玩笑,会有避祸保身的想法,也会有羁旅之思,此类种种非但无损于包公的形象,反而使其更显真实。

二、“包公戏”的文化心理探讨

(一)清官文化的时代特色

包公戏通常被剧作者赋予了平反重案、拯救苍生的使命,包公的清官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这离不开元杂剧兴起的社会基础。当时,在蒙古政权的高压政策统治下,汉人被划归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残暴的侮辱与剥削。百姓不仅要在外族的统治下任人鱼肉,还要遭到贪官污吏、豪强恶霸的欺凌打压,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在绝望中把精神希望寄托在拯救者身上。而元代法律规定不许妄议当时的官员,文化上也采取专制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剧作家在重重压抑之下只能把反抗的怒火诉诸在词曲之中,塑造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形象,借古讽今,来寄寓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清官文化实则是元代动荡社会现实折射出的一种幻想乌托邦,是人们用来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二)情与法的冲突

“包公剧”作为元杂剧中重要的戏剧类型,其个性化的戏剧冲突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冲突集中表现在情与法的对抗中。以关汉卿的《蝴蝶梦》为例,主要讲述了王老汉的大儿子为父报仇,错手打死了倚仗着皇亲国戚身份打死王老汉的葛彪,而当包公审案时却出现了王老汉的三个儿子争相认罪以求抵命的怪事,王母却只同意三儿子抵命。经过包公调查才发现,原来只有三儿子才是王母亲生的。包公受其感动,何况葛彪本就该杀人偿命,因此决心帮助这一家人洗脱罪责,用盗马贼帮助三儿子抵命。这种情理之中却在法理之外的情况显然不符合包公一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特点,但却恰恰让包公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

(三)神鬼色彩的民族文化心理

包公戏中包公通过鬼神托梦申冤来破案的故事有很多,《蝴蝶梦》《神奴儿》《生金阁》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仍以上文中提到的《蝴蝶梦》为例,在包公为王家的事件烦忧之时,他突然梦见有三只小蝴蝶落到蜘蛛网上难以脱身,大蝴蝶却只想救前两只小蝴蝶的情景,包公受其感动获得启发,醒来发觉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却让包公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暗示,于是他选择为王家主持公道。这种怪诞手法的运用,既符合积极浪漫主义的要求,又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性。以反常的不合理的形式和其超现实的表现手段创造出怪异、荒谬的艺术形象。它背离自然的可能性,但不背离内在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内在的可能性构成怪诞的魅力。这种托梦一类的鬼神意味丰富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古代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与敬畏鬼神的民族文化心理。

“包公戏”通过对包公探案的具体描写,使包公形象跃然纸上,成为后世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难以超越的经典形象。同时,包公戏又非单纯的戏曲讲求热闹,其背后隐藏的丰富文化心理内涵更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给人以文化心理上的启迪。

猜你喜欢
蝴蝶梦元杂剧包公
论元杂剧的文学——以《单刀会》为例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36
磁州窑瓷枕上的元杂剧投影
戏曲研究(2022年3期)2022-05-10 08:09:16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英语世界元杂剧家地位的定量分析
中华戏曲(2018年1期)2018-08-27 10:04:26
“包公”坐堂
Analysis on Two Female Figures in Rebecca
论关汉卿《蝴蝶梦》中的审美想象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0:56:42
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