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的历史生成

2018-11-15 09:54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东南革命红色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革命优秀传统,是在革命战争中的理论和实践的熏陶下形成的一种的特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1],如今已深深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在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我们探究地方红色文化,也正是基于一种文化自信,更好地将中国革命、战争、改革、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历练而成的红色基因吸收传承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鄂东南地区,这里主要指黄石地区,涵及黄冈、鄂州、咸宁部分,在这块800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上,500万英雄儿女不忘民族大义,牢记使命、紧跟党走,在这里先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红十五军、红三师、河北师、赣北师以及红三军团,在毛泽东、董必武、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可见,鄂东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挖掘思考。

一、奠定于大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战争时期,群团泛起,点燃希望。党的基层组织、群团组织的建立,在鄂东南地区播撒下了对民主自由高度向往的清纯至切的红色基因;震惊全国的“二二七”惨案,更是抒发了鄂东南地区人民用生命捍卫革命的赤诚情怀。1922年,马克思主义便开始融入鄂东南大地。在汉、宁、沪等国家中心城市高等院校以及苏联求学的鄂东南籍思想进步青年,怀揣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党组织的派遣和托付,着眼于党的阵地建设和组织建设,争取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分赴家乡、发动关系、宣传主张、建设阵地、巩固战线,开展革命斗争,以切身行动向党组织靠拢。曾经在人类历史上上创造过光辉的古代文明的勤劳智慧的民族,绝不甘心长期忍受屈辱生活。[3]大革命时期的中国人民生活,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4]1925年,处在鄂东南中心地带的阳新县率先成立了党小组,“柳林读书班”、“龙山书社”、“长褂党”、“青农会”、“青年促进会”以及“妇女天足会”等群团组织在区域党员的领导下纷纷成立、遍布乡野,把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十分重要的政治尖兵,他们反婚姻包办、反资本家剥削、反土豪劣绅、反封建残余、反鸦片毒瘤,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与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军阀集团。为了更好地支持该地区劳苦大众的革命运动,毛泽东曾派王礼钦等农讲所学员前来指导。1927年2月27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成子英等九位工农革命领袖在阳新遭受反革命分子残害,阳新“二二七”惨案,惊震全国,把鄂东南地区革命战争推向高潮。这些红色革命组织的组建和活动,紧密联系和凝聚了广大青年农工妇学等人员,为党的群众基础的建立巩固、党的后备力量的吸收储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点燃了鄂东南地区革命的火焰,播撒下了红色革命的基因,为该地区红色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义文化,堪称模范。模范的大冶兵暴和阳新起义开启了鄂东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征程,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红三军团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国苏区革命建设和党的武装斗争提供了经验借鉴。1927年,“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在全省发动武装暴动,部署了包括以阳新、大冶为主阵地的鄂东区和以咸宁、通山、蒲圻为主阵地的鄂南区等七个暴动区域,委派胡朝柱、项升平、吴致民等共产党员到鄂东南地区组织成立党的委员会,开展土地革命,“小箕铺暴动”拉开了该区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1929年,阳新县委成功策动了小箕铺民团起义,成立了重要的武装力量红十二军,为彭德怀、何长工等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年,程子华、白玉杰等共产党员成功领导了大冶兵暴和阳新起义,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该区域的统治。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地区,是党和红军队伍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一方面可以为年轻的鄂东南苏区带来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打通井冈山脉与幕阜山脉之间的联系,并为党和红军内部实施战略转移提供了南北呼应的优势空间选择。1932年,鄂东南党、政、军等机关移驻阳新龙港,这里成为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根据地建设贡献力量和智慧。在党和红军的正确带领下,鄂东南苏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万分欢欣、倍受鼓舞,革命的斗志与日高涨,拥军参军投身革命事业,以致于红五军第五纵队进驻该地区不足数月便达数万人之规模,扩编成为了红三军团,为成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三次”围剿’埋下了坚实的战斗基础,为支援中央苏区和其它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悉,当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及阳新的大批优秀儿女进军江西后,阳新人民又先后组建了红三师、河北师、赣北师、红十五军、红十七军等工农武装,先后有近十万农民加入到红军的行列。鄂东南根据地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为服务党中央和红军总部的战略部署,牢牢守住战略地理位置,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取得了数不胜数的慷慨战绩,为鄂东南红色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筑牢了基础。

三、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大义,殊死抵抗。鄂东南地区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的诞生地和重要阵地,成为了中国抗战部队巡回大江南北的桥头堡。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5]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革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历时八年的抗战中,鄂东南地区人民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件。1937年,源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鄂东南地区大批的红军游击队员走出幕阜山山林,主要参与了新四军的整编,组建成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由地下秘密战斗转为公开抗敌,并且为了服务全国抗日情势的发展,参与东进抗日的汹涌大军,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之中。军民联合一道,修工事、架桥梁、运弹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荆棘险壑中翻越,为全民抗战提供战需补给,不分派别、不分阶级,只为民族之独立、人民之自主,把个人的生死与民族的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1938年10月,虽说日军突破阳新富河防线,但鄂东南地区军民始终坚持在三溪、白沙、韦源口紧紧筑牢阻击防线,进行殊死搏斗。许多将士血染沙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壮丽史篇。1942年5月,新四军第五师一部南渡长江,在阳新黄颡口登陆,占领了日伪控制的筠山、太子、大王地区,建立阳(新)大(冶)、阳新)瑞(昌)等若干个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从而使阳新成为直接打击、骚扰日军和为我国抗日大军巡回大江南北的桥头堡。日军在鄂东南地区实施了长达七年的的法西斯统治,在民族大义面前,这里的战斗没有停息过,牺牲没有中止过,老区军民的革命信仰没有动摇过,这样的民族情怀,正是鄂东南红色文化核心意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鄂东南红色文化的最终成形埋下了铺垫。

四、成形于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争取和平,一往如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战后始终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而国民党统治集团立刻打算剥夺人民已经取得的权利,使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这为全体国人不同意。[6]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鄂东南老区面临着更加黑暗的统治,老区社会生灵涂炭、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生存危机日益加剧。1948年底,中共武汉地下党组织为了发动国统区人民开展反饥饿、反迫害、争民主的斗争,派遣新青社成员张浩回阳新开展活动,使阳新人民在那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1949年5月,百万雄师横渡渡江,鄂东南老区人民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翻身做主的千年期盼成为现实。这种期盼的实现,融入了老区人民对党的坚定追随、对民族的拳拳赤诚、对国家的解放向往、对家乡的深深爱意、对同胞的手足情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组成了鄂东南红色文化的意涵本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鄂东南苏区牺牲的革命烈士和群众达30万之多,阳新就有20万人,其中有姓名记载的有1.8万人,因此阳新也就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烈士县”。鄂东南红色文化,正是在这种血雨腥风的正义斗争中不断得到熔炼和升华,历经战争洗礼,在今天和平发展时期依然闪烁着革命真理的光辉。

猜你喜欢
东南革命红色
忆东南警卫团将士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东南DX7荣耀版山东区域限定上市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