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飞云洞

2018-11-15 09:54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飞云之德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身影留在黄石的,唐朝著名文学家元结是其中一个。这位受到同辈杜甫、后世欧阳修敬重的人,曾经生活在飞云洞的史实,却一直只能出现在地方史志上。

飞云洞龟缩在黄石黄荆山脉的回山的皱褶里。落日黄昏,朱期昌仿颜体书写的《异泉铭》碑刻、宋代抱犊山人张宿的立碑、青山流水都融入夕阳余晖之中,静默,苍茫。战乱、火灾、浩劫……却像一个个作案的高手,把元结石像、元结读书堂、环泉亭等等文物收拾得了无痕迹。

伫立于飞云洞前,我说不清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回山在唐朝该是一块蛮荒偏僻之地,以石为怀,并蓄泥土,孕育了大树、灌木、藤条。公元754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傍晚,回山上空的闪电扯裂了乌云。继而乌云哧哧燃烧,雷声隆隆作响,大雨哗哗倾倒。一时间,天空颤抖,大地震动。突然,回山响起轰隆隆几声巨响,山巅陡然崩塌下陷,隐藏在山体深处成千上百万年的溶洞露出峥嵘:洞中三洞,上洞出云,中洞出水,下洞出风;上洞在山顶绝壁之下,嵌岩朝东面江。中洞泉水不息,涌水出洞,银瀑百仞,直挂悬崖。

这是一幅绝美的山水图画。“飞云洞”这三个寄托遐想的方块字,如地理坐标,稳稳当当地标记着这个山洞。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乘机举兵作乱,玄宗出逃,长安沦陷,大唐帝国江河日下。元结之父元延祖特别训诫儿子:“而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

还未等元结有所反应,家庭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父亲在安史之乱第二年去世。此时潼关被叛军攻破,京师沦陷,玄宗逃到成都,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元结为避免叛军杀戮,率领家族人口南奔襄阳,然后走汉水、顺长江、去武昌(今鄂州)避难。

武昌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三国时期作为东吴国都和陪都,与南京(古称“建业”)并称“东都”“西都”。唐朝的回山,属武昌管辖。抵武昌后,元结又乘一叶孤舟从武昌沿长江而下,行至西塞山下,望见立于峭壁之上的飞云洞奇景,怦然心动。于是,居无定所的扁舟,在西塞山脚下江岸边系定,他整一整衣袂,抱手拱拳与艄公话别,然后消失在去飞云洞的山路上。

从这一时刻起,寂寞的飞云洞不再寂寞,它迎来了一位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它将与元结一起名垂青史。

寂寞的元结也不再寂寞,他趁归隐之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将忧世的心态梳理成诗文,明道,言志。

公元719年,元延祖迎来了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这个孩子就是元结。

元结是鲜卑族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来姓拓跋,到北魏孝文帝时才改姓元。他是北魏王族常山王遵的第十二世孙。

元结的父亲元延祖大约出生在公元682年,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在武则天诛杀异己的恐怖氛围中度过的。想象中的恐怖,远比不上现实中的恐怖那么可怕。“活着”便是元延祖追求的最大理想。元延祖遂格外青睐“清静无为”“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及生活方式。

元延祖三十七八岁喜添元结,眉毛还未舒展开来,又纠结在一起,添丁加口,开销看涨,生活难以为继。元延祖左思右想,当下唯为官才能养家糊口。官有俸禄,爱养家人,赡护六亲。他从魏成主簿干起,干到延唐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官卑职小。他生性“清净恬俭”,认为“人生衣食,可适饥饱,不宜复有所须”。干了一段时间,他度过了生活拮据的时期,大概还小有积蓄,又憬悟到自己绝非当官的料,辞职遁入鲁山县的商余山,过着“灌田掇薪”的平民生活。元结是他唯一的延续香火的儿子,他不愿儿子涉足政治,故而没有逼迫元结读书求仕,致使元结17岁时“尚不知书”。但少年元结“聪悟宏达”“倜傥不羁”,骨子里积攒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与其父性格并不一致。不过父亲远离政治的做派、亲近道家的思想仍在他心中打下深深烙印,并凸显在他以后的为官生涯及人生中。

年长元结23岁的堂兄元德秀对元结影响也很深远。元德秀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侍奉母亲极其孝顺。他以“才行第一”登进士第,在鲁山干县长三年里,广施仁政,提倡道德,教化人民,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把持操守,洁身自好,终日素餐,一身布衣。任满离开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作为一个具有思想修养和远大抱负的官员,元德秀施政三年太过短暂,犹如一支名贵非凡的洞箫,才吹奏几曲就戛然而止;又如一本厚重深邃的理政著作,才写了三页就封笔,实在可惜。大唐少了一个好的县令,却多了一个文苑明星和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元德秀退职定居陆浑,终日与山水为伴,陶然而遗身世外。弹琴饮酒之余,也时时写写文章,吟咏赋诗,任情放达,毫无雕饰之语。他还设义塾广收学生,传道授业,培养出一批当时在政治、军事、文学、道德修养方面有重要影响有建树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旧唐书·文苑传》中将元德秀单独列传,全篇共424字。《旧唐书》惜墨如金,大诗人李白传全篇也不过319字,杜甫传也不过478字。

元结17岁才跟随堂兄“折节向学”10年,其整体气质“心古,行古,言古”,与元德秀极其相似。

元结很幸运,一生遇到两个好老师。在元延祖、元德秀的引领下,元结归隐飞云洞既是偶然亦是必然。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小人物、一个难民,没有机会像大人物那样以气节自许,只能通过逃难、归隐来保持膝盖不弯。飞云洞尽管很逼窄,但为他提供了一个空间,伸直膝盖。

公元756年,道士洑古镇樵夫上回山砍柴,在距离飞云洞不远的竹林间发现一草屋、一中年隐士,坐卧在突兀的悬崖边,背依雾气升腾的飞云洞,一会儿抱卷诵读,一会儿远眺长江。这位隐士到底是谁?

樵夫后来知道,这个中年男子不是游历山水的诗人,是避难到此的元结;飞云洞不是元结的一个驿站,却是他才情流溢和人生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元结独在异乡为异客,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猗玗子”,纪念在飞云洞隐居的这段时光。猗,《诗经·小雅》云“节彼南山,有实其猗”,乃美好盛大之意。玗,就是美玉,“玉,石之美,有五德。”

在飞云洞里生活,似乎总是与孤独相伴。这里没有觥筹交错和前呼后拥,没有炫目斑斓的色彩,连朝霞也是顾影自怜般的羞怯。这里只有孤烟、夕阳、一轮冷月和恼人夜雨。既处于荒无人烟之处,就只能就地取材,描摹状写,融合自我,走向内心,走向深沉。

猗玗子元结在飞云洞二年多时间,作有《虎蛇颂并序》:“猗玗子逃乱在邑,南人云:‘猗玗洞中,是王虎之宫;中邑之阴,是均蛇之林。’居之三月,始知王虎如古君子,始知均蛇如古贤士。然哉!猗玗子夺其宫,王虎去而不回;猗玗子侵其林,均蛇去而不归。借顺惠让,可作颂矣。虎颂:猗,王虎,将何与方?方古太王。非不方于今,今也惠让,不如王虎之心。蛇颂:猗,均蛇,将何与俦?俦古延州。非不俦于时,时也顺让,不如均蛇之为。”

如果简单地把此文理解成猗玗子与虎蛇相伴三月,平安无事,性之所致,喜作虎颂、蛇颂,那我们真的太浅薄了。

他赞颂本性凶恶狠毒的虎、蛇,说它们有“借顺惠让”之德,并用“今”人、“时”人、“惠让”“顺让”不如猛虎毒蛇,笔锋所及,自是对世人的莫大嘲讽,更是通过动物所隐喻的道德的讨论。明道——阐明、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言志——救时劝俗、重建道德。如此大胆指切时事,愤世疾邪,难怪当时除杜甫等有识之士的赞美之外,诋毁攻击之语如同轰然的潮水扑岸。尽管惊涛拍岸,猗玗子元结却我行我素,颇有西方哲人所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气派。

猗玗子在飞云洞的第二篇短文是《异泉铭并序》。文云:“天宝十三年,春至夏甚旱,秋至冬积雨。西塞西南有迥山,山巅是秋崩坼,有穴出泉。泉垂流三四百仞,浮江中可望。於戏!阴阳旱雨,时异;以至柔破至坚,事异;以至下处至高,理异。故命斯泉。曰异泉铭于泉上,其意岂独旌异而已乎?铭曰:何故作铭,铭于异泉?为其当不可阏,坼石出焉。何用作铭,铭于异泉?为其当不可下,穷高流焉。君子之德,显与晦殊。为此铭者,忘道也欤。”

显然,此文承继了他的前辈、河南老乡郦道元鸿篇巨制《水经注》的精神风貌,但它不是一篇单纯的地理著作,其意也不是“独旌”山巅涌泉“时异”“事异”“理异”之“异”,而是为了阐明“君子之德”。中国文人崇尚“君子之德”,其内涵每个人注释不尽相同。他的同朝大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不慕荣利、保持节操,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猗玗子的这篇“铭”,以水喻人,用水的“至下”而不出,形容人的深藏不露;用水的上涌坼石垂流于山,彰显人的积极入世。两相比较,猗玗子似乎更倾向于“晦”,“君子之德,显与晦殊。为此铭者,忘道也欤。”其实,他一刻也没有“忘道”,借山水作铭明道,明“晦”而不出之道。他如此推崇“君子之德”之一的“晦道”,恐怕与他此时作为难民“隐遁避世”的心态有关。

《异泉铭并序》对后代影响颇为深远,如同一株大树,向四周投下覆盖广阔的浓荫。颜真卿特别欣赏该作,挥毫泼墨书写一遍,让工匠勒石刻碑,派人送到飞云洞来,立于洞口旁石壁上。颜体书法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配上元结妙文,使该碑传扬在四方八面的官僚和民众唇间心上。

因为元结和颜真卿,飞云洞成为后人慕名而来的名胜之地。宋朝以来,人们为纪念元结,在飞云洞中雕塑了一尊元结石像,相继建有读书堂、猗玗寺、环泉亭等,洞内外石壁上留有“唐次山先生居”“天造蕊宫”“洞云飞白”“云窝”“风扫石花”“云林得意”等石刻。迄今还可以辨认字迹的,有明代书法家朱期昌摹颜真卿的“猗玗洞”、明“后七子”吴国伦的“踏径登云”。

但是明嘉靖之后,人们不能看到颜真卿这款真迹,仅能见朱期昌摹写颜体的石碑。明嘉靖中王世贞为邦伯(州的行政长官),久闻颜真卿碑刻大名,下令武昌令拓印进呈。县令邀功心切,竟将碑石车载以进。无奈路途遥远,坎坷不平,车马仰翻,碑石玉碎,不知所终。

飞云洞屡遭火焚,但千百年来,其绮丽的风光仍吸引无数人前往游览观光。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日本的文化学者、摄影家山根倬三先后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拍摄了大量反映长江流域景观的图片资料,用影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并出版了《长江大观》这本影集,用镜头凝固了长江流域众多城市的人文景观。关于飞云洞,山根倬三用“湖北大冶的奇景”来形容,并用一段文字作描述:“洞内有从山上涌出的清冽如冰的奔流,甘甜如露,清凉如玉的清流在万丈绝壁上变为瀑布,下泻数十丈,其景堪称壮观。”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飞云洞依然寂寞。

又有三两游人走过来,或意态悠闲,或行色匆匆,夕阳下的身影拖得很长,惊起一群山鸟,仓皇飞过,那呼叫使得天地间平添几分苍凉的意韵。从明代开始,这里建起了一座道观,之后多次倒毁又多次重建。如今,琉璃翘檐的道观依山而立,数尊铸铁大香炉庄严地肃立于殿前。大多数人只知道来这里烧香进贡求平安,而少有人知唐代大文学家元结曾归隐于此,读书两载,心存天下,忧国忧民。

我无言,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出山门,走进红尘滚滚之中……

猜你喜欢
飞云之德
扎尕那少年
七绝·飞云
飞云江
飞云江的云
飞云江的云
“飞云崖”咏
常修“四为”之德
道德经
道德经
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