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刘 毅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也受到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在实施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本身,还要向学生传输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着手语言文化导入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甚微。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导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是摆在所有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的界定,由于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理解。1865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邓炎昌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一书中解释到,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由此可知,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语言就是其中之一。
宏观上看,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具体来讲,语言产生于文化之中,既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又推动了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构成文化的诸多因素之中,语言的地位尤其特殊,文化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不断的传播、发展。同时,两者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与社会紧密相连。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涵包括语言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语言符号、文学创作,也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意识、思想情感及观点态度等。在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成为多元文化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学生负责记忆和练习,这样单调的学习方式周而复始,再加上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缺乏积极性,这就直接造成教学效果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形成这样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教师没有重视英语语言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无法通过文化吸引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去学习,没有意识到英语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缺乏了对英语思维的感知能力。
近年来,语言文化对语言学习者存在积极影响的理论逐渐被教育者付诸实践,许多高职院校也开始尝试利用语言文化去营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比如校园内的公共设施标牌上用英文注释,网站上设立介绍英美文化的专栏,邀请外教老师做英文讲座等。然而,这些举措虽然都是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偏重于课外,大部分效果不佳,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提高极其有限。想要有效地利用英语语言文化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完善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构建完善的教学设计。
英语语言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英语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社交礼仪、饮食习惯、英语国家地理位置及风土民情、产业结构等。在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语言文化导入时,教师可在分别讲解的过程中将每个方面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英语发展历史时可以顺带提及英国的产业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建立更加宏观的理解。
(1)设置文化主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如圣诞节,设计一个文化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期间,教师对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并针对疏漏之处加以改正。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集中地了解某一特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2)多元文化对比。使用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数量众多,每个国家又都有自己的地域民族特色,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很容易在交流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英国和美国的打招呼方式就不尽相同,使用错误的表达方式会带来麻烦。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对同一文化因素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差别进行对比,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情景剧表演。了解、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在习得了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后,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之前所学的内容,组织学生编写剧本,并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通过在实际情景中的对话演练,学生得以切实体验到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口头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职英语教师应努力打破只重语言本身而忽视文化的教学模式,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并采用设置文化主题、多元文化对比、情景剧表演等教学方法,通过导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
[1]李伟.英语语言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5(4):281.
[2]巩春雨.高职校园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构建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