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钢
雕塑是形体的艺术,讲究的是立体空间的美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雕塑的色彩因素忽略不计。雕塑的色彩是雕塑家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是雕塑家同观者产生共鸣的一种媒介。雕塑作品色彩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来表现,这样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很多中国古代雕塑都附着颜色,如一些宗教雕塑,其颜色不仅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也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考察时,当笔者看见双林寺千佛殿的彩雕时,笔者感到震撼的不仅是雕塑数量的庞大和形体的变化多样,其雕塑的色彩也深深触动了笔者的内心。有了色彩的雕塑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大气、宏伟,透着神圣、威严,同时也透着一种中国式的富丽堂皇,极具艺术魅力。而西方的传统雕塑多为单色,其中多为白色大理石材质。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观念和手法的变化推动着雕塑家寻找更多的元素丰富自己的创作,因此雕塑的色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色彩反映了作品的观念,影响着雕塑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性。因此,色彩不仅仅属于绘画,它在雕塑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认为雕塑是塑造形体的三维空间造型艺术,雕塑的色彩并不重要。这样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色彩也是雕塑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说,色彩比起物体的形态更能让人们接受。雕塑作品中,单色雕塑往往给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西方的传统雕塑往往选择白色的大理石为材料;非洲雕塑则多以天然的木头为材料;中国古代雕塑多用陶土材质。这些天然的材料有自己独特质地的自然美,给人以悠远、亘古、神秘的视觉效果。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金属材质大量出现在雕塑中。彩色的金属有紫铜、青铜、铁、铝等,给人们带来异样的视觉效果。布朗库西的雕塑作品就表现出材料的本质美,他所创作的青铜和大理石作品与所选材质的色彩互相融合,达到完美的程度。
现代雕塑家在雕塑创作中,直接利用各种颜色的涂料,涂料的使用改变了雕塑材料自身的性质,使雕塑材料退缩成为无属性的填充实体,材料的概念变得模糊,造型的个性更加鲜明。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直接在雕塑上着色的手法,凸显了色彩的运用,可使雕塑作品更有时代性。卡通化形式的雕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美院的毕业展览上,很多作品的着色很有时代特征,活泼、新颖、明快,凸显了雕塑的时代性。尽管艺术有主流与非主流之说,但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主流与非主流的形式都能够产生伟大的作品,同样都能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因为社会现实就是复杂而又多层次的。童年的记忆对人的影响最深刻,而对于“80后”来说,童年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卡通动画。因此在雕塑的创作中,“80后”创作者乐于运用卡通的形式,着色则更大胆、更有朝气,摈弃了一些雕塑作品的沉闷或愤世嫉俗,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雕塑的色彩运用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地域特色,其中包括雕塑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这与雕塑家的成长经历、个人情感以及艺术追求有关。因此,色彩可以使雕塑作品更有感情色彩,更能传达创作者的信息。如,在向京的作品中,色彩被运用到了极致。作品《白色的处女》中,女人体被涂成带着冷调的白色。向京作品的色彩是变化的,但变化都依附整体。这些色彩的变化让笔者感到她更像是在雕塑上作画。虽然不会有人真正长着如作品中人物一样的皮肤,但是色彩的运用使观者感到一个极富真实感的人伫立在眼前,好像可以透过表皮进入身体的内部,窥视隐藏在人物表象之下的超越具象的一些精神实质。人物身体色彩的运用展现出一个纯洁无瑕的存在——自我、完整的个人精神世界。这样雕塑就有了鲜活的生命,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观者产生共鸣,丰富了雕塑的感情色彩。
对于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来说,色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天然的材质色彩,还是后期的加工处理,雕塑家对色彩的追求无疑证明了色彩在雕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在雕塑作品中合理运用色彩,使色彩烘托雕塑,补充雕塑的视觉冲击力,增强雕塑的情感表达,已经成为现今雕塑家考虑的问题。现代雕塑创作已不再单纯以色彩烘托造型,而是将色彩作为一种装饰手法和识别手段。同时,这样的雕塑也有一定的时代精神。现代雕塑创作中,色彩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利用材料自身色彩和人为着色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光线的效果进行雕塑创作,即利用灯光的色彩变化使作品产生变幻无穷的视觉效果。其实,雕塑家无论用什么方法运用色彩,都会丰富雕塑的表现语言,从而发挥出雕塑家最大的潜力。色彩可以丰富雕塑作品的表现力,为作品增添新的活力和时代特征。在现代雕塑作品中合理运用色彩,可以使雕塑艺术提升到新的精神高度上,使现代雕塑艺术产生无限的张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1]葛永锋.雕塑色彩的意蕴[J].艺术百家,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