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宇/西北大学附属中学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史上战火纷乱之时。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死后,接过了统一日本的大旗。成功统一日本本土后,丰臣不满足于日本既有领土,开始觊觎明朝。而要对明有所企图,就须先征服朝鲜。于是,丰臣向朝鲜国王致国书,直言“明年将大举假途,直犯上国”①。1592年4月,丰臣秀吉派遣以小西行长为首的十余万日军侵略朝鲜,浃旬之内,朝鲜“三都沦陷,十八道瓦解”。应朝鲜李朝所请,宗主国明朝派遣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的4万多明军渡过鸭绿江援朝。明军于1593年正月初八收复平壤,初十夜收复开城,基本匡复朝鲜绝大多数领土,救回被俘王子。于是中日议和,明军于1594年正月班师,第一次入朝作战结束。
1595年,和议失败,明朝派遣以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军门、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朝鲜军务,率领3万多明军入朝作战。在经过稷山之战获胜、蔚山战役先胜后输、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等多次战役之后,战局陷入胶着状态,加上丰臣秀吉于1598年病逝,军后勤不稳,无心恋战,只得退。中朝联军取得最终胜利。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8年,他在盛京发布“七大恨”告天,正式向明廷宣战。明廷派遣杨镐为辽东经略,李如柏为总兵官,率领包括朝鲜、叶赫一并12万大军于1619年三月初一兵分四路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努尔哈赤率军将四路大军逐一击破,五天之内明军三路覆没,一路败退,后金军完胜明军。
从万历朝鲜战争到萨尔浒之战,其间相隔不过二十年。从两次战争的结果看,明军和朝军联手,击退日军,使得日本吞并朝鲜,进而觊觎中国的企图破灭,可谓不世之功。但二十年后,明军在与后金军的较量中,却几无还手之力,十几万大军顷刻覆没。这样的结果反差,令人吃惊,值得后人深思。
从今天的立场看,两场战争对明朝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的。援朝抗日,不但是维系宗主国的地位,也是自保。如果一旦失去朝鲜的屏障,明廷将直接面对日本的挑战,再无宁日。而萨尔浒之战则是明、金双方在关外争夺战略主动权的一战,几乎倾尽关外精锐的明军如果失败,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今人评价战事,往往以所谓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而论。其实战争本身固然有道义,但是结果是不可回避的。再正义的战争,如果没有实力为后盾,也是打不赢的。因此,有必要从战略态势、军队素养、后勤补给、临阵指挥等多角度,全面回顾总结明军在这两次战争中的表现,才能对两次战争不同的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万历朝鲜战争前,明神宗已经亲政十年,也就是说,距张居正去世已有十年。不算张居正当朝,那么这十年是万历主政早期,政治还不似其晚期那般松懈。但是对于日本的情况,明廷缺乏了解。以至于全国上下都一时找不到精通日语且忠诚于明廷的可用之才,这为其后沈惟敬的得势及垮台埋下了伏笔②。当然,日方对明廷也缺乏了解。因为长期内战,日本早已不似隋唐年间那样频繁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对中国颇为生疏,狂妄地贸然发动侵朝战争本身就是例证。
萨尔浒之战前,明廷对努尔哈赤建州女真相对倒反而更加熟悉一点。努尔哈赤祖上即和明朝往来密切,双方可谓知根知底。但是在萨尔浒之战前,努尔哈赤主要精力在统一女真各部,和明军尚无大规模摩擦冲突,这是明军战略上最大的盲点。而努尔哈赤因为始终以明军为假想敌,因此准备充分。
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初期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因为朝鲜沦陷太快,明军没有立足之地和足够的补给,加之最初入朝作战的史儒、祖承训两部轻敌,都全军覆没。痛失两军,促使明廷以宋应昌为经略,派出李如松等干将入朝。明军从辽东、宣府、大同、江浙、四川各地抽调精锐部队,并配有火铳和火炮,这些精锐部队长期都在一线作战,经验丰富。虽然日军多是经历战国时代洗礼的老兵,但是平壤战役,明军成功破城,大败日军先锋小西行长部,一举扭转局势。由此可见,从军队素养,到武器装备,明军中的精锐部队,都不逊于日军。日军大多数都是在战国时代锤炼出来的武士,并且也配有当时全世界领先的火绳枪,但是这些优势对于在成建制的明军面前不复存在。
明朝的火器,如佛郎机炮,多由西方传入。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饱。此后明军的大将军炮等其他炮型也多由此演变而来。明军火炮因此有所提升,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火器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铳管有炸裂的危险,致使士兵提心吊胆,甚至不敢双手握铳以作精确瞄准,有的炮弹与炮口尺寸不合,有的则是导火线无法点燃③。日军火器也源自西方,时间也和明朝相当,大约都是在十六世纪中叶传入。种子岛第十四代当主种子岛时尧在偶然中巨款购得了西方铁炮后,命令八板清定等人潜心研究,几经周折,终于学会了铁炮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和明军一样,日军火炮性能也不稳定④,双方可谓八斤八两。此后的战局发展也印证了这点。
日军武士经过战国时代锤炼,战术素养颇佳。因为火绳枪在日军中得到广泛配置,因此一些新的战术打法也在日军中出现。例如织田信长的“三段射击法”,铃木重秀的“铁炮狙击法”,另外还有伊达政宗的“骑铁”战术,都是围绕火枪的特点来设计的。因此,在壬辰战争中,双方都注重火器的使用,且以轻小型火器为主,大型火器较少,在武器装备上可以说是差距不大。相比之下,明军骑兵比例更高,轻型火器略少。在正月下旬的碧蹄馆之战中,双方基本上平分秋色。这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两军陆战实力。只是因为朝鲜水军大败日军水军,对日军补给线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战局逐渐向有利于联军的方向发展。
明军的这套班底和战术打法,此后也基本上沿用至萨尔浒之战。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和后金军实力对比并不大。后金军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兵源素质良好。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在和明朝贸易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火器的采购,以东北盛产的貂皮等特产和明朝边界商人交换硝石、硫磺,以制造火器之用。女真人原本就擅长游牧,骑兵作战能力很强,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后,对兵源进行优化,裁汰冗员,骑兵机动能力更强。再加上配以火器,战斗力就颇为可观。虽然和此后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相比,后金军的重型武力装备还显不足,但是在轻小型火器上,则不让明军。因此,后金军骑兵、火器均较之明军不落下风,为萨尔浒战役的结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来说,万历朝鲜战争是一次战争,前后时间跨度长达六年,有多次重大战役。而萨尔浒之战是一次战役,时间不过五日。因此,将两者相提并论,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两者都对明朝的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都发生在万历朝末年,其结局却天差地别。二十年中,虽然诸多变迁,很多士兵早已更替,但是二十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一支当年的劲旅,从胜利走向失败,其中的过程,值得玩味、深思。
首先,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军队的战术素养。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先后两次入朝作战,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参加过对蒙古、云南等地的战斗的精锐,战术素养比较高。同时,如前文所述,明军的火器装备也较成熟,初步建立了大型火炮和轻小型火器相配合的战术体系。从军队素养和武器装备看,明军和日军、后金军没有明显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明军和日军的组成都比较复杂。明军由宣大、宁夏、四川、江浙等地不同的部队构成,而日军则来自不同地方藩国,分别由家督或大名率领。两军在协同配合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明军和日军不同,没有相应的家臣效忠体系,因此出现军饷不济的情况,极易发生兵变。相比之下,日军由各家家督、大名统帅,将帅和士兵之间相安无虞。到了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战术素养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但是各军协调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帅与军队脱节、将帅亲疏有别,对最终战局产生重大影响。而八旗制度体系下的女真部队,和日军颇为类似,士兵对领袖效忠程度较高。
在两次入朝作战中,明军都曾经取得过大捷,也都曾经错失良机。朝鲜友军的表现,对整个战局具有深刻影响。尤其是李舜臣率领的水军,对日军打击尤甚。日军战略补给全部仰赖海路,因此水军的失败对于日军士气打击很大,并且造成日军后勤不稳。虽然有学者认为,不应把李舜臣的作用夸大,例如鸣梁海战中李舜臣之所以没有全歼日军,就是因为李舜臣已经力竭,如果继续恋战恐怕他原本就不厚实的那点家底都要打光。而且直到日军最终从朝鲜撤退,都没有完全丧失制海权,没有一名陆军的主要将领阵亡,成建制顺利退回本土。但是朝鲜水军的优异表现无疑对战局走势有重大作用。如果没有水师的佳绩,战争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那么对于战线过长的明军来说是不利的⑤。萨尔浒之战,明军的补给线不仅更长,而且暴露在后金军攻击范围内,叶赫部和朝鲜的友军都未及赶到战场,战役就已经结束了。
万历朝鲜战争和萨尔浒之战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异,在于两次战争的战略目标并不相同。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没有以歼灭日军为战略方针。这一是取决于双方实力对比,两次入朝作战,中朝联军都没有对日军形成绝对优势,包括被后世夸张渲染的海战中,李舜臣也没有对日水师形成绝对优势,围歼日军就是一个神话。另一个因素就是明军在和日军接触过后,充分认识到日军战斗力,故没有制定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只是以赶走日军为诉求。而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在对敌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仅仅依据所谓数量优势——事实上连数量优势都不具备,明军号称47万,其实不过10万——就妄图一口把努尔哈赤吃掉,严重脱离实际。
反观对手。日军在平壤之战后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后双方互有胜负,但是日军都难以再争得先手。日军始终没有拿出一套针对明军的有效方案,陷入一种无战略怪圈。每打一仗,胜负都在天数。例如蔚山之战,明军两次攻击后,日军眼看就要崩溃,明军主动停止攻击,随后日军援军赶到,战局逆转。但是日军即便战胜,也无力扭转整个战局,归根结底,在于既没有长期战略部署。前方吃紧,则临时征调补充。这种景象,到二十世纪淞沪战役后再次重演。日军战略之迷茫,可见一斑。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很快找到明军命门,针对明军的分兵而进,制定出“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战略部署极为明晰。从统帅到士兵,都打明白仗。与其说明军二十年后大失水准,不如说对手更加精明、更加有章法。
因此,在评价两次战争时,不能轻易认为,明军在两次战争中表现天差地别。如果不是丰臣“及时”去世⑥,而是换做日后的德川幕府,则日军的资源调动能力或更强大,那么战争究竟会如何发展,将会是一个未知数⑦。诚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中朝联军的胜利,确实并非完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被奸,也是不争的事实。过高评价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过低评价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战术素养,都不能完全揭橥历史的真相。
注释:
①朝鲜宣祖修正实录 卷24年3月。
②陈尚胜.壬辰战争之际明朝与朝鲜对日外交的比较[J].韩国研究论丛,2008(1).
③朱子彦.明朝火器的发展、运用与军事领域的变革[J].学术月刊,1995(5).
④陈波.日本火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视角[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1).⑤陈尚胜.壬辰御倭战争初期粮草问题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2012(4).
⑥明史卷322·日本传。
⑦陆成侯.丰臣秀吉之死与壬辰倭乱的结局[J].新史学通讯,19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