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晋萱/昆山市周市镇春晖小学
(1)美育的人文性。语文这门课除了教授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们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就是美育的人文性。美育中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更多的适宜学生为主体,不同的学生对于一个古诗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古诗美育课堂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古诗中的美,形成自己感受古诗意境的方法。
(2)美育的实践性。古诗都是古人写就,不同的古诗又有不同的感受和意象,对于新学的古诗我们是陌生的,所以我们需要反复的吟诵和揣摩,在不断的体验中去读懂古诗。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去创造一些古诗所表现的意境或者组织课课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们尽可能的多感受些古诗创造的东西,从实践中得真知。
古诗是具有极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意象的,并且每个字眼都具有美的感受,这需要我们去多方面的解读和思考。在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美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死板不具有新意,导致我们现在想起来语文古诗教学就是了解诗人生平和古诗的通篇翻译,再多一点就是对于古诗意象拆分,这样的拆分使得古诗的美感大大减半。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古诗的审美感受也是很少的,所以并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提高不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像“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倘若只是对于意象的解释和对于作者的了解,根本就无法感受到那种悲凉的意境。因此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到的古诗是流于表面化的。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占的比重就不大,老师的授课机会也不多。其次,教师在讲古诗一般就设计一个课时,讲解古诗都不是很深刻,只是让古诗通过死记硬背留在脑子里,在考试中用完就完全忘记了。要想能够去了解古诗的涵义,就要在古诗的讲解中多费心,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古诗的意境学习,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古诗看到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看到古诗所展现的情景。
首先古诗具有音乐美,诗歌是诗与歌的结合,因为对于诗的吟诵和歌唱,才让古诗的感情更加饱满,更能让学生们体会古诗的高昂或者婉转抑或苍凉,所以古诗的吟唱是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教学环节。还有在古诗教学中的问题,就是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更多的是了解古诗的意思及其注音,殊不知对古诗有感情的去吟唱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放古诗朗读的音频或者老师自己去朗读古诗,让古诗的展现更加全面,让诗与歌融为一体,让学生们在声音的起伏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其次就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境缺失,就像纳兰性德笔下的“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倘若对于诗歌的翻译可能就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但是要使得诗歌的意境展现的话那就是浩浩荡荡的千军万马一路上跋山涉水,此刻的山水更多是阻碍,而不是美景,这就是意境在古诗课堂的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要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老师在课堂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语文素质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老师不断提升语文素质对于学生美育很关键。首先,我们探讨诗歌的融合,诗是需要具有感情的吟唱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体会诗歌里面感情的时候,需要领读,让学生们学会有感情的表达诗歌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和对诗歌的深刻的理解。其次,在课堂上老师不能自己一直讲解,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多采用提问的方法,慢慢的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古诗,学习古诗。
(2)采取多样化教学,使古诗课堂更加丰富。古诗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以小学生的理解和联想水平不能够体会那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和死生契阔。老师这时候单纯用语言去表述,不能生动的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这种情感,老师就可以播放那种有关于古诗的短视频,就像在打仗中誓死不屈的烈士们,在看完之后让学生去讨论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让他们出代表来发言,让不同的思想去碰撞,产生更多的更贴切的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们展开联想提供声色乐和意境的资源,让学生们更好的想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多媒体外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模式和讨论,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的鉴赏古诗。
(3)深入挖掘课堂美育资源,注重意境的营造。课堂美育要真正起到作用就必须要改变古诗翻译和背诵的现状,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在意境中去感受古诗的美。“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诗,用一幅图,用一段声音,用老师细致的讲解去建造一个是个意境,让古诗变得立体生动。
参考文献:
[1]张艳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中华少年,2016(4).
[2]崔芝.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初探[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