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叙事视角分析

2018-11-15 01:48胡小燕三亚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红海行动红海战争

■胡小燕/三亚学院

《红海行动》是改编自也门撤侨真实故事的战争电影。该片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同时,掌握核战原材料的恐怖分子首领还在密谋不法行动,最终突击队惨胜的故事。凤凰评论“它打通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通道,即让观众身临其境,又能让电影中的英雄回归普通人。”在票房和评论双丰收的影片,不仅仅是由于其战争题材、真实改编、上映档期等因素,影片的叙事视角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视角是传递主题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无论是在文字叙事还是在电影叙事或者其他媒介的叙事中,同一个故事,若叙述时观察角度不同,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杰拉尔·热奈特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他创造性地提出“聚焦”理论来诠释叙事视角。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采用了“聚焦”一词,他根据叙述焦点对人物的限定程度不同,把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种。零聚焦型指“无所不至的叙事者的叙事”,即叙述者>人物,是传统小说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内聚焦型指“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叙事者=人物。由于叙述焦点与人物主观世界重合,故其叙事效果在于体现叙述内容的主观性。外聚焦型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都少”,即叙述者<人物。

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红海行动》并没有非常复杂的故事情节,叙事时序也没有如悬疑、探险题材的作品有明暗时序,需要抽丝剥茧还原的“故事”,仅仅是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叙事层次上也相对清晰,一条是“蛟龙突击队”需要完成的撤侨任务,一条是撤侨任务中需要破解的恐怖分子谋划的阴谋。唯独在叙事视角上,独具匠心。

一、场景展示的“零聚焦”

(一)全景展示时的“零聚焦”视角

战争电影中需要交代故事背景、展现战争全貌、体现战斗局势等需求,在《红海行动》中使用了较多的“零聚焦”视角。在影片中,伊维亚共和国发生政变的局势动荡,扎卡的动作、撤侨前期开展情况和后续任务,影片从电视新闻、军舰航行、队员准备使用欧盟武器、开始撤侨等场景展示,空间从海上到陆地、时间从2年来到政变中,视角随意切换,全景展示了“蛟龙”执行任务的大背景。这种“零聚焦”视角的运用,让观众跟随导演的思路,清晰感受到影片的环境以及隐含的立场:对战争的极度厌恶和对撤侨行动的赞同。

(二)战斗细节的“零聚焦”视角

该片不仅把“零聚焦”的上帝视角运用于场面的交代,更应用于细节场景的描述,在片头护航编队打击海盗,突击队员强攻被劫持商船驾驶室的时候也运用了“零聚焦”,狙击手的子弹击破窗户击毙一名海盗,此时视角转换,埋伏在商船右侧的突击队员破窗击毙右侧的海盗,此时视角再转换,时间回复到击毙第一名海盗的时候,左侧的突击队员击毙左侧海盗。由于这些视角不是影片中任何人物的视角,可以说这是典型的“零聚焦”视角,在结合放缓的叙事时长运用,把一次同时突击、同时击毙、确保人质安全的完美战术动作完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样的视角运用,通过一个细节场景的描述,就让观众如同编剧一样掌握了足够的信息:蛟龙突击队员身手不凡、战术素养极高、配合默契,是一队值得信赖的战士,他们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精准的配合完成一次完美的营救。

二、激烈战斗和人物塑造的“内聚焦”

热奈特在《叙事理论》中,将“内聚焦”分为固定式内聚焦(即通过一个人物视角叙事)、不定式式内聚焦(通过几个人物的视角叙事)和多重式内聚焦(同一情景或事件通过不同人物视角叙述)。

(一)激烈战斗中的不定式内聚焦视角

作为战争电影,《红海行动》可以说是由一个个战斗串联起来的,在战斗场景再现上,为了更好体现战斗激烈程度,大量采用不定式内聚焦视角,借助各个突击队不同的内聚焦视角,焦点在不同队员身上随着时间和剧情需要快速切换移动,通过这样的视角切换,不仅体现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也侧面反映出各个队员之间配合默契。营救人质邓梅的激战中就主要采用移动内聚焦视角,特别是被围困阁楼中的时候,先是佟莉视角堵住通道,马上切换至陆琛视角治疗伤员,再转回佟莉视角把守门口,又切换到张天德视角火力掩护,特别是陆琛火力支援被手雷炸伤的一段,从发现手雷迅速扔出,到仍被炸断胳膊,再到忍住疼痛自己包扎的场景,视角始终与剧中人物一致,焦点在几个密切配合、固守被包围突击队员身上快速移动,既营造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又身临其境地再现了战斗的过程,让观众得到很好的观影体验。

(二)人物塑造上的固定式内聚焦视角

由于内聚焦视角中叙事者和人物重合,人物的行动和内心活动都可以很好的呈现,能够细腻地呈现人物性格和形象。在《红海行动》中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独特的叙事艺术,其中的人物形象不是英雄的个人,而是英雄的群体,其中的每个成员也不是出场就高大全、无所不能,也是有弱点、有动摇、有成长的。在人物性格塑造上都有运用内聚焦,在队长杨锐、通信兵庄羽的人物塑造上尤为突出。通信兵庄羽在解救大使的战斗阶段没有出现“掉链子”的情况,但在撤离时影片的镜头与庄羽的视角重合,关注了死者的断肢而死的惨状,车队遇袭后与副队长谈心时,展现其脑海中死伤惨重的画面、以及最后戴正头盔的动作,细腻塑造出一个能力优秀却在残酷战争面前彷徨、动摇的战士形象,展示了他从彷徨到坚定的心路历程,这个人物就十分鲜活——就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普通战士,之所以不恐惧,是因为有国家的责任担在肩上。内聚焦的视角运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细节描述的“外聚焦”

为更真实展现战争场景和战术动作,影片也采用了许多“外聚焦”的视角来描绘细节。由于“外聚焦”视角小于人物,很多信息无法直接获得,都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猜测,这样的视角有的时候可以增加人物的神秘性,有的时候有猜测和联想过程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红海行动》中有多处“外聚焦”视角,一是顶替罗星担任狙击手的顾顺出场的时候,画面就是顾顺从飞机上下来的画面,配上“听说他很跩的”一句简单的话,剧中人物对顾顺应当知道很多信息,但观众就只能靠猜测和联想了,增加了观众对顾顺这一人物的好奇,也增强人物的神秘感。二是在搜索前进的时候,多次采用第一视角,仅仅能够看到其中一名队员的视角,对于观众而言,提供了联想的空间。三是多次配合队长杨锐的喘息声音,使用极贴近其面部的“外聚焦”视角,让人身临其境感更强,特别是在炮弹爆炸,人员被埋手忙脚乱解救后,杨锐彷徨喘息抬手点人,镜头对准其面部,焦虑到如释重负的表情,让观众只能从这个表情猜测队员应该没有损失,非常真实的再现当时场景,其中的猜测和分析需求,又让观众觉得参与感极强。

四、技术催生的“点聚焦”

3D立体电影的迅猛发展,3D银幕大量普及,让许多电影采用3D技术拍摄,也让电影视角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相同,这部立体电影同样采用了一种无法用热奈特叙事视角细致描绘的视角模式,类似“外聚焦”,但把聚焦点放在告诉飞行的点状物上,例如子弹,细致描绘子弹或者炮弹出膛后的飞行轨迹以及产生气流波动和最终的效果,其中有较长时间是从子(炮)弹从枪(炮)口飞出,飞向视角中央,在3D影院中观影就感觉仿佛子弹对准自己的脑袋呼啸而至,很难用其他艺术形式甚至2D电影达到这样的观影感受和视觉体验。这种由于3D技术成熟而催生的独特电影视角,这种“点聚焦”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更直观的展现战争体验,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感受。在《红海行动》中,狙击手击毙海盗、击伤恐怖组织狙击手、开炮解救队友都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效果,瞬间的场景速度非常慢,子(炮)弹飞向银幕,准确击中目标,达到震撼的效果。

总之,战争题材电影《红海行动》,采用独具匠心的叙事视角和3D技术独特的观影视角,通过场景与细致的结合,成功呈现了由也门撤侨行动改编的战争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英勇顽强的人物形象,深受国内观众喜爱,是年度电影上重要的一部作品。

参考文献:

[1]刘畅.看《红海行动》很辛苦!因为你要与英雄们并肩战斗[EB/OL].凤凰网,2018-2-22.

[2]申丹,王丽雅.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红海行动红海战争
炎热的红海
春天的小船
被风吹“偏”的战争
炙热的红海
他们的战争
《红海行动》大年初一登陆全国院线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
第七章炙热的红海
《红海行动》举行发布会
《红海行动》2017岁末上映 张译“控诉”导演林超贤魔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