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璨璨/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汉语中“想象”一词的当代用法源于拉丁古文imaginari,原意为“图绘自我”,是自我在个体范畴中的反思,也是自我个性的实现,每一次的想象过程都是对自我内心的观照。《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想象的解释是:“人脑在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未曾感知过的甚至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内在心理运作的过程,人们通过想象感受世界,洞悉现实世界中可感知的事物,探寻抽象的、不存在的事物,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不断去颠覆、创新。想象属于创造性思维方法,通过想象可以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能从旧事物中探寻新的经验与新的形象,能看到以现实为基础的其它可能性。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属于理性思维,“创造力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使新事物出现的能力。”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更需要非理性的感性思维促发想象力产生,以此来丰富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一出生就具备的能力,就像空气一样重要,学习、生活都伴随着想象。当想象力发挥到极致时便会产生创造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创作不断求新求变的原动力之一。
传统摄影是以光感银颗粒作为感光乳剂,成像经由底片、化学药水、暗房等操作步骤,过程繁复而又难以控制,影像的生成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仅要控制冲洗底片的时间、显影时间,还要控制药水配置的浓度。可以说,想要精确复制客观世界都需要高超的技艺,更不用说表达内心的主观意愿。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摄影无法摆脱被摄对象的制约,前期只能选择拍摄场景、拍摄对象、光线、构图、拍摄时机,后期通过暗房操作控制影像的清晰度、曝光度、色彩明度等质感因素,其它改变繁复又难以确定,最终生成的照片始终依附于现实中的存在物,情感、记忆、观念等心理因素的表达无法直接作用到摄影的形象。
传统摄影的美学观念将精确再现客观世界作为评判一幅照片质量的标准,成像过程中,照相乳剂能将反射在上面的痕迹留住,这种既有的因素在构建影像时已经被介入,摄影师无法触及相机中的物理层面。“摄影的客观性赋予影像以令人信服的、任何绘画作品都无法具有的力量。”人们通过观看照片进入当时的情景,摄影师的职责也理应当最小限度干预拍摄对象,如果加入想象改变了照片的原貌,则有损与照片的可信度,罗兰·巴尔特也坚定的认为:“所有的照片都是一纸证明,证明一项存在。”摄影的形象与对象必须存在一一对应的确认感也是一直以来沉淀在人们心里的审美定势。
这也是摄影的矛盾所在,每个摄影师都不甘心自己只是一个自然的记录者,并非只想作为流水作业线的工人一样动动手指,也想要通过摄影表达思想与观念,想要让作品与众不同。但由于照片中大部分因素都被存在的实物占据,作品很容易被复制,用同样的器材到同样的场景,再用同样的相机参数、构图、光线,就会得到一张几乎一模一样的作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CCD替代了胶片,感光材料由光感银颗粒转变为数码像素。相机各部分组件不断被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数码摄影拍摄方式快捷、简便,不再需要繁琐的暗房操作便可直接获取影像,而且后期技术依靠修图软件,提升影像品质变得更加容易,影像存储、观看方式也变得前所未有过的先进。数字技术不断成熟使人们开始用数码的方式拍摄、储存、输出、传播。电脑绘图技术的革新为数码摄影带来了强势发展,摄影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码摄影扩展了摄影的语义表达,涵盖的范围不断拓展,准确再现外部世界不再是摄影的主要职责,摄影的形态不再固定不变,数字化技术让摄影的艺术表现方式达到前所未有的突破,在艺术摄影的世界中,同样可以表达精神的世界,摄影由再现外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CGI虚拟摄影甚至可以摆脱相机,完全凭借计算机创造影像,摄影也可以像画笔一样造像。数字化背景下的摄影摆脱了传统摄影的创作局限,摄影不再受存在物的限制,摄影师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内心的图景。
数字化的到来给艺术摄影带来了质的飞跃,摄影不再是以“决定性瞬间”论成败,“如果说传统摄影是以直接达到对事物的真实再现‘直接摄影’为本质定位,只能被动地技术‘复制’或‘还原’对象,数码时代的摄影,将摄影从‘照相’演变为‘造相’与‘拟象’,将现实复制演变到创造的无限多样性与可能性。”前期拍摄只是创作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主要因素,原来受客观实在物制约的因素转变为摄影获取素材的优势,何况在传统摄影中,完成一幅伟大的作品同样需要丰富的后期。艺术摄影重在表达作者内心的世界,数字化背景下可以让艺术摄影像其它艺术一样自由的表达,广阔的后期空间让是摄影创作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运作的过程。在突破局限之后,摄影师如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让作品更有价值、更能表达主观的意愿成了艺术摄影创作新的诉求。
想象力是人类思维的运作,艺术摄影的创作无时无刻都伴随想象。亚当斯认为,“‘想象’一词是指创作一幅照片时所进行的整个思维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主观性的探索,是摄影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概念。”艺术摄影是基于客观世界的视觉艺术,但不是对世界的直接截取,而是大脑在某种激发创作欲望的刺激下,用视觉思维将五彩缤纷的立体世界转换成二维平面世界的加工的过程。
一幅作品的生成绝不是在最后显现时才开始思考,在接触被摄物体本身时就开始洞察出作品的潜在影像。想象之初,是在接触到想要拍摄的对象时,用影像的眼光思考眼前事物的形态,也就是通过视觉感知观察世界。亚当斯指出,“‘想象’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影像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必须对眼前的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它的意义、本质、形态、纹理和各色调值的相互关系。”在客观世界中,五官感受到世界的表象,由表象引发拍摄的兴趣,激起拍摄的欲望,同时作为创作的题材储存到心像的数据库中,大脑就像是一个储存表象与内心感受的数据库。
想象力在艺术摄影创作中运作的重点在于想象力构思的过程,评判作品想象力程度要综合形式、内容、思想等多方面因素,并非后期比重大的就一定是想象力丰富的体现,而第一眼看上去后期没有多少修改的就是没经过想象的。摄影后期的空间拓展只能说明在创作中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力,但想象力与技艺的复杂程度并不成正比,作品更注重的是画面以外的精神世界。
“想象创造出的成果不是主观对客观原型的再现,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再创;想象出的成果来源于客观,又超越客观,最后通过实现过程又返回客观之中。”一些人认为艺术摄影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自由发挥想象,但是对于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摄影,不仅可以在后期中用计算机上对前期拍摄的照片做修改,还可以完全凭借计算机造出虚拟的影像,让照相真正意义上达到主观的“造像”。相对于其它视觉艺术,艺术摄影拥有从现实世界中截取素材的优势,让想象力赋予更为丰富与复杂的可能性。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写道:“摄影就是挪用所摄的东西,意将自己投入到与世界的某种关系中去,这世界似乎明白易懂——因而似乎可以支配。”有些艺术摄影作品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显现,但是照片背后隐藏了作者多年的储备,是经过对思想的高度提炼后外化到作品中,作品蕴藏的内涵凝结了作者深刻的想象。艺术摄影的融合性、开放性、包容性在当代艺术领域扮演的角色愈发的重要,数码摄影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如何利用好它的优势,在创作的途中培养独立的思想,不断认清自我,从小我逐渐扩大到对社会、对世界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90.
[2]周宪.走向创造的境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7.
[3]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
[4]巴尔特 .明室 :摄影札记[M].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6.
[5]范铮.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摄影[J].艺术研究,2010(3):90~91.
[6]谢汉俊.A·亚当斯论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