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华 张 芳
(1.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近年来,新人文精神和思潮日益兴起。新人文精神最早在文学领域中发起,“新人文精神是指在发扬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传统,包括近代以来形成的人道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发展起来的人文关怀,适度地吸取西方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融合成既有利于个人自由发展,又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利于促进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人文精神”。在影视界,对新人文精神的关注相对较晚,但近期,则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电影《无问西东》就是近年来少有的对人文精神深度关切的影片佳作。这部由李芳芳自编自导的电影通篇多次发起了对“真实”的陈述或追问。那么,真实到底是什么?在西方,“古希腊,从哲学诞生之日起,哲学家们就有一种把握世界‘真实’整体图景的冲动”。在中国,自庄子以来就有对真实的探讨。“‘真’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哲学突破’时代中国哲人对当时人类文明成果的怀疑与反思,表达了他们试图突破自身有限性而指向超越之域的精神诉求。”“真实”是实现个体价值意义的永恒诉求,也是彰显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撑。什么是真实以及怎样实现真实,影片《无问西东》某种程度上给出了答案:遵从内心的真实。影片采用多线跨时空叙事手段,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年轻人面对社会的变迁与现实,艰难地寻找自我真实的过程。
影片开始,张果果怀着正义和真心帮助乡下来京城生产四胞胎的贫困家庭,但很快也怀疑这个家庭赖上了他,加之职场上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让他很快走向了迷失。陈鹏、王敏佳、李想原本是学校里最好的朋友,陈鹏面对爱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因为发现李想和王敏佳也许是一次无意间的亲密举动而反转自己的抉择。王敏佳敢作敢为,同样心怀正义却有一丝虚伪。与王敏佳一起模仿他人笔迹写信的李想在事业与爱情、理想与担当面前选择了背叛或躲避,他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王敏佳,而为此背负了终生的遗憾,当他在沙漠风雪中为救援张果果父母而即将牺牲的那一刻说的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家学渊源深厚的富家子弟沈光耀生逢战火纷飞的乱世,在国家危难之际,拥有正义、真心的他毅然选择为国捐躯,将小我融归大我,而正是作为飞行员的他一次次地投食挽救了孤儿陈鹏的生命。影片结尾,对自我和援助贫困家庭陷入怀疑的张果果,在聆听了父母的历史后断然决定顺从自我真实的心灵,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纵观整部影片,既发出了“何为真实”的潜在追问,作者在大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不同人物价值选择与心灵真实的碰撞;又在历史与现实的来回腾挪中展现时代的变迁与价值追寻的不变,在与历史的比照中找寻到“发现真实”的一种路径;最后揭示了当我们在大我与小我、理想与现实、忠与孝、事业与爱情、背叛与忠贞面前迷失之时,探究“怎样真实”的路径——“听从内心,无问西东”。“真”是哲学层面的一个重要维度,对于真实的探寻永无止境。听从内心同样只是一种趋向真实,但足以引发当下我们对如何实现生命的“真实”提供思考。
影片中,沈光耀、陈鹏、李想等人都面临着选择之难,他们最终不同的选择也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际遇。那么,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做到真正符合生命的真实,是摆在任何人面前最为棘手的终极问题。
家境殷实、家学渊源的沈光耀是孝顺的,当他看到母亲为他流泪,曾一度决定放弃关心国事、议论时政的本心,并发誓答应母亲遵守永不当兵的家训。可是,当他体验到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后,毅然决然再次违背家训而走向保家卫国之路。当在战斗中遭遇日机伏击受伤而决定英勇就义后,沈光耀发出了“妈,对不起”的感叹。在忠孝面前,沈光耀诠释了什么叫“选择之难”和“忠”字当先。李想本是个孤儿,在即将毕业的时刻,得到了支边的大好机遇。在得知王敏佳被批斗致死后,他终生陷入了自我谴责之中,并最终以舍生取义来弥补和偿还自我的过错和不尊重自我真实的选择。如果说李想的前一种选择是对自我人生事业追求或虚荣心的满足,并对情感和自我本心的放弃或违背,这种选择可以说是卑微的小人之举,那么后一种选择则是在为精神情感的实在满足而消弭过往虚荣的追求,这种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崇高而又大气之举。
选择是一种真实,选择同样也是对真实的选择。没有完美的人生,选择是痛苦的,错误的选择更痛苦。如何选择,如何评价已经做过的选择,都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命题。也许影片呈现出的陈鹏、李想、许伯常等人的艰难选择以及选择后的命运遭际,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即何为正确的选择。作者只是想通过呈现这些选择而给当下观众以思考和启迪,启迪我们面对人生中的关键时刻,以及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什么。也许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复杂的、多面的,并须将这些复杂而多面排列出轻重缓急来,只有这样,才能在选择中更少地迷失自我,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评判何为真实。
电影如何书写历史,是摆在每个导演面前最大的考验之一。当下影坛对历史的书写呈现三种差异较大的维度:最低一层的是戏谑历史,拿历史开玩笑,取悦观众,让观众在“哈哈一笑”间体会到的是历史的虚无和无用;第二层次是充分尊重历史,以再现历史的方式尽可能呈现历史的原貌,让观众能够在认识历史真实的情况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第三层次就是借助历史表达某种人性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并对当下进行反思。这对导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典型化处理,在历史和现实表层叙述的基础上,表达对人性的追问和哲学上的反思。《无问西东》明显地属于第三个层次。观看《无问西东》,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同时代人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差异,数十年的时间跨度展示了我国从国破人亡到家国建立再到阶级斗争最后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过程。可以说,中国这几十年的沧桑剧变是西方数百年才经历的。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影片始终隐含或浓缩着一个内在的主题,就是人性中对真实的不变追寻。作者在这种历史碎片或感性杂多面前层层筛选,提炼主题,发现和表达不同时代人内心深处同样的本真追求,让我们在历史的评判和扬弃中逐渐发现真实。
以史为鉴方可面对现实,更能照亮未来。如果说吴岭澜和沈光耀的历史是革命和战争年代仁人志士在报效祖国和保全自我间挣扎的历史,那么陈鹏、王敏佳、李想的历史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建设祖国和爱情、理想之间碰撞的历史,而对陈果果的现实书写则是一种经济利益与个人追求、怀疑与坚持之间的艰难抉择的历史。同样地,如果说陈鹏性格的形成以及他的所作所为是受到了沈光耀影响的话,那么陈果果最终坚守内心的那种决定同样受到了他的父辈李想等人的影响。这里我们就明显地可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巨大作用。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历史的存在,任何人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而又创造着新的历史。换句话说,他人的历史给了他们深刻的现实启迪,让他们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面对现实,同样也照亮了他们的未来,而他们又将这闪光的未来照亮着下一代。
既然历史和现实在不断发生着变迁,人性深处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既然生命中处处面临艰难的抉择,那么,就不得不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怎样追求真实,如何做到最为真实的真实,最为真实的真实的边界又在哪里?笔者认为,也许真正的真实是没有边界的,人生对真实的追求只能永远在路上。《无问西东》给出的答案是:听从内心,无问西东。但是通过我们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有时候单纯地听从内心不一定能够追求到正确的真实,但同样毋庸讳言,听从内心是一种趋向真实的极为重要或最为重要的途径。当然,如果我们按照听从内心就能追逐到真实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是站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假如“人性本恶”,那么沿着这条道路追求的真实就是恶的真实。“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找寻内心真实的办法不失为一捷径和良方。直至今天,遵从本心的方法依然是我们认识自己和追求自我价值中必须坚守的。如果沿着这条道路来看的话,也许遵从本心就是真正找到了我们从“哪里来”,以及要到“哪里去”的路径。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遵从本心也好,对真实的追求也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流动的,需要不断深化和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遵从本心是一种趋向真实。遵从本心也唤起了人思考的欲望和生命的勃勃生机。生命中无数次需要我们做出选择,需要我们辨别前路的方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前路都能清晰辨别出来,这时候,我们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而举步维艰,甚至会麻木不仁、迷失自我,那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追问内心深处的自我:我从哪里来,即将要到哪里去,以及我即将要到的去处是否违背了我的本心,是否违背了我生命的初衷。我们只有这样在不断思考—选择—再思考的良性循环中,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生命才能真正意义上接近我们所认为的真实。
《无问西东》作为近几年新人文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向我们诠释了一个何为真实、发现真实和怎样真实的故事,引发我们对真实的终极追问。当然,不管我们能否最终追求到真正的真实,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去追求,追求去接近那最为真实的真实。唯有真实,才让沈光耀、陈鹏、王敏佳们实现了自己多彩的、丰富的而又富有启迪意义的人生,也才能让我们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当然《无问西东》在叫好又叫座的呼声中,也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物表演上,由于电影涉及历史叙事,表演历史人物时,部分情节稍显做作;结构上,影片中不断穿插变换的时间和场景,让观众看得有些眼花缭乱,略显散乱;语言方面,部分对白有些生硬,部分独白也有种强行插入的感觉。当然,这都是在超出同类电影的基础上提出的过高的苛刻要求。中国电影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多像李芳芳这样富有情怀的导演出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拍出更有价值意义、更有人文关怀、更具时代和历史价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