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8-11-14 01:32张芹
新课程·中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还原法微观青年教师

张芹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什么?怎么教?《名作细读》微观分析法能给语文老师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细读;还原法;微观;美学;语境;青年教师

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讨论最为激烈,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还是一片迷茫,从开始的借鉴模仿到后来的研究分析,这条路走起来并不顺畅。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给正在迷茫摸索的青年教师带来了福音。孙先生的关键词还原、重视审美、同类比较都是挖掘文本极好的方法。

时光荏苒,在教育这个领域转眼已八年。可如今却发现自己面临的困惑愈来愈多,该教什么?该怎么教?难道我已进入教学瓶颈期?正在迷茫之时,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文学的魅力无限,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很好地把学生引进文学的殿堂,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总是不自觉地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须理解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如一剂良药,让我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素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因此,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呢?

一、多读才能读细

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首先应当是自觉主动的阅读者,切身体会到阅读的益处,进而带领学生刷新阅读观念、思维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阅读体验、阅读质疑、阅读批判。细读的前提是多读。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自己的文学课是这样上的:当时联大的老师是刘文典,他上课就拿两篇诗文说:“读三遍,大家读三遍。”读完,刘文典问:好不好?大家说:“好。”刘教授说:“好!再读三遍!”多读,你才会发现关键词,再进一步细读,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安塞腰鼓》不多读,不细读哪来的气势,《记承天寺夜游》不细读哪来复杂微妙的情感……

二、同类比较阅读法

没有比较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比较当以同类比较入门。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这篇文章已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近60年,经典中的经典,多少老师把它当作写作的典范。学生可谓“倒背如流”。“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子、天上的风筝、牛背上的牧笛都写到了,都写得很美”,所以再写春天孩子们似乎无话可说了,甚至仿写都无从下笔。这时,就需要对比,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朱先生写的春天只是中国东南沿海,他所表现的春天的情趣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温婉的情趣。这时把林斤澜的《春风》拿出来与之比较,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噢,原来春天还可以这样,粗豪也可以是春天的美!”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拿出来与之比較,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春天是有空间之别的。这样一来,春就不再单一,不再固化,它分南方的、北方的、城市的、乡村的、你的、我的……

三、还原法分析和关键词解读

许多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告诉我们这时就可以找出关键词,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在此启发下,突然醒悟《愚公移山》里“愚公”“智叟”不也是蕴含丰富吗?《信客》里的“撑持”、《孤独之旅》的“小康”……以前看似简单无奇的一个词,此刻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能照亮整个夜空,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对整篇文本的解读就迎刃而解了!

四、解读古文作品,不但要体悟自然之美,而且要体悟诗情之美和形式之美

在以往《钱塘湖春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带领学生去寻春,发现早春之美。却没有注意到颈联对仗很工细,“几处”和“谁家”把句子语气变成了感叹和疑问,避开了一味肯定和陈述句可能产生的单调。“浅草才能没马蹄”可谓神来之笔,不但有了马,读者心目中还隐约出现了那个在马背上的人,他的心情是得意的、豪迈的,这种内心微微的激动被多少文人墨客忽略,又被多少自恃才识的老师所忽略。如果能带领学生发现其形式、体悟其诗情,相信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孙教授的文本解读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理论系统,唤起了人们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通过阅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明白了开展阅读教学时应深入到文本当中来进行高效的阅读,把《名作细读》微观分析法内化为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相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所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杨卫平.为课痴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柳盼盼,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

猜你喜欢
还原法微观青年教师
电化学氧化还原法降解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还原法:文本分析的有效抓手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微观的山水
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300MW火电机组尿素制氨还原法脱硝热工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