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注定会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这一年,本土互联网技术公司奔波于港交所、纽交所及纳斯达克,以空前的IPO热潮奋力兑现所剩无几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在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移动互联网是创投领域最核心的驱动力。
于今年9月20日登陆港交所的美团点评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用8年时间从一家团购网站成长为覆盖餐饮外卖、到店、酒旅、出行服务等多项业务的服务商。在上市敲钟现场,创始人王兴几乎是直接点出了美团与“红利”的关系:“如果沒有智能手机,没有移动互联网,就没有美团点评现在的一切。”
不仅是今年顺利登陆资本市场的技术公司,也包括一些被收购、整合、待上市的公司,甚至这几年,我们跟随资本的步伐,经历的一个又一个风口,一轮又一轮高潮,无不有赖于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
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移动互联网也成为商业社会的加速器,很多产品和公司的生命周期都被缩短。譬如,激战数年后,出行领域的本土巨头滴滴“合并”了来自美国的对手Uber,OTA领域是携程收购了去哪儿,在电子商务领域则是京东并购了一号店—如果没有背后技术及资本的推助,这些对手恐怕会僵持很多年。
其间会上演怎样的戏码,难以判断。竞争诚然是残酷的,但是对于消费者和整个商业环境来说,竞争又是促进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缺乏充分的竞争,会导致用户体验下滑,甚至是行业的倒退。回想一下,有挑衅者去哪儿存在的时候,携程的内部也洋溢着改革的气氛,最终的受益者是普通消费者。它们之间的角逐关系,在更大的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为“竞合”关系。
我们这期封面的两位主角,美团点评和它的对手,阿里巴巴旗下的饿了么,在包含餐饮外卖在内的本地生活市场上,正处于这么一种双重关系。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正式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将饿了么及口碑等不同业务整合为在地的线上及线下商业服务。这意味着双方争夺的范畴已远超单纯的外卖市场,也预示着未来竞争热度的加剧。我们专访了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和阿里巴巴集团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昆阳,他们都谈到了自己的对手—有趣的是,他们不仅谈到了如何竞争,同时也谈到对手带来的启发。
美团正是在研究了饿了么耕耘4年的外卖市场之后,发现饿了么至少留出了18个城市的市场空白,于是决定率先进攻这些地方。此举反而为美团带来了“后发先至”的收获。此后,美团和饿了么共同撬动了中国外卖餐饮市场更多的潜力。
说起来,这两家公司的初衷、方法论及战略方向,都是不同的。美团不断通过收购扩大业务类型,不断尝试进入不同的市场,并没有一以贯之的战略方向,而饿了么被阿里巴巴收购之后,进入到后者庞大的生态系统,将会在明确的位势上结合更多的资源持续扩张。
未来,它们或许未必会成为那种针锋相对的对手。但在这样一个时期,我相信它们都会在内心暗自感谢对手—尤其在想到那些因失去对手而止步不前的公司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