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三郎
富态,正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特点。不断增长的腰围,仿佛是身旁每个人的共同抱怨。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不少人开始效仿古法,对“过午不食”开始迷恋起来。可是,这种方法对健康真的有益处吗?
顾名思义,“过午不食”就是指午后不再进食。这个午后大多是下午两点之后,这里的食物一般是指固体食物。当然,并不严格的“过午不食”还包括在夜间适当食用一些热量低的饮料或水果。原本, “过午不食”是一条佛教戒律。简言之,中午以后的进餐,会令人在下午瞌睡昏沉,不利于学习佛法。这本是一条为佛教弟子修行服务的戒律,本来和养生健康没有瓜葛。
遵循“过午不食”,看上去挺有古风,其实就是人为饥饿,让自己处于饥肠辘辘的状态。曾有新闻报道,浙江有一位31岁的大学老师,平日里特别注重体重管理,听从了“过午不食”的说法后,就开始五迷三道起来。这种做法带来的结果却是胃溃疡。
这是为什么呢?当午后不再进食时,身体会处于较长时间的空腹状态。如此一来,照常分泌的胆汁、胃酸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胆汁会逆流,联通胃酸一起对胃黏膜产生腐蚀作用。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等疾病。
成人每天消耗的热量大致是固定的。一个正常成年人的静息代谢是每天约1500大卡。“过午不食”势必要求人们不能食用晚餐,自然需在早午餐多进食以确保能量的摄入。可是,在早午餐的过度进食,对消化系统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对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这更不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著名的人类进化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一书中就写到,“正如你的银行账户余额取决于你赚取的钱与花费的钱之差,身体的能量平衡则是你在一段时间内摄取的热量与消耗的能量之差。”
从短期来看,“过午不食”可以人为制造饥饿状态,为了维持身体正常的热量需求和功能,势必要通过分解肌肉来供给热量。这显然会引起人的消瘦,表现为体重的下降。不过,这一过程很少导致脂肪的燃烧,而是肌肉的分解。这显然并不是“过午不食”的笃信者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与古代的僧侣所不同,当今的人们过的并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即便夜晚来临,照明技术让人类的作息时间比过去迟滞了五六个小时。更何况,当今的人们每日所耗费的热量,也远比古人多得多。因此,每天从三餐中获取足够的营养和热量,才是正经事。
一日三餐,早餐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三餐吃的恰当,定时地“保养”身体,设定好身体进餐的闹钟,保证正常人体的热量需求。这其中更为重要的大抵是晚饭吃少。毕竟,在晚饭过后便是休息时间。与白天相比,晚间消耗的热量会少许多。因此,晚餐更适合选容易消化的食物,选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和蔬菜。这样的话,人体既不会堆积过多的脂肪,也能促进人的健康状态。
与“过午不食”相近的一种減肥方法,则是轻断食。在减肥圈里比较流行的是“5+2轻断食”。也就是说,在一周7天里,5天可以正常饮食,另外两天则要减少食物摄入量。尽管有研究认为,轻断食能够有效的减肥,但这是整体摄入能量减少的结果。与“过午不食”相比,轻断食拥有仪式感和科学感,更像是一种现代的“饮食宣言”。当然,轻断食也有并不适用的人群。对糖尿病人而言,维持血糖的稳定是最重要的。轻断食显然会导致血糖大幅波动,甚至导致低血糖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