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铭 潘洪林/河海大学
近几年,高校学生骨干到地方共青团组织挂职锻炼(以下简称:挂职锻炼)在多地、多高校实施,在加强高校与地方共青团组织的互动合作、促进高校学生骨干培养锻炼、探索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所在高校从2013年起,与校驻地所在的区团委联合实施了“i青工程”,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骨干,到区团委下辖直属团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共青团岗位挂职锻炼。目前,已先后选派了5批共31名学生骨干参与了挂职锻炼,取得了可喜的育人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本项工作的意义形成过程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知、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素质提升多个维度视角,对挂职锻炼的意义进行了研究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是学生骨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模式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启示我们,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通过实践,学生骨干才能对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验证并认同,才能实现品德行为养成,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实践可以反作用于理论,学生骨干在社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可促使其自觉的进行学习、思考和批判,不断地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进而发挥学生骨干在广大学生中的朋辈教育作用,甚至能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学生骨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生力量。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判断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实践就是用来标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的“东西”,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的“十六字诀”,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期望和要求,都需要在实践中培育。
挂职锻炼可以有效融合高校与地方的育人资源,构筑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构建“大团委”、“大思政”、“大教育”、“大宣传”的格局,有力促进共青团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发挥,满足学生骨干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体现学生骨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例如:学生骨干通过组织参与地方团组织主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年行系列活动,获得当地的行业产业发展态势、科研前沿、人才需求、扶持政策、资源保障等大量信息,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方面的活动策划、人员组织、资源对接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启发,进而可以发挥高校和地方的沟通桥梁作用,成为校地合作的“参谋”和“媒人”,有力的推动地方团工作、促进校地合作,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锤炼优良作风。
同时,挂职锻炼不同于常见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勤工助学等实践育人形式,在挂职期间,学生骨干有明确的职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和工作任务,学生骨干不再是以看客、过客、配角的身份参与实践,而是要以主人翁、负责人的身份开展工作,因此,其实践的过程,责任性强、渗透性强、获得感强、满意度高。
社会认知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对于社会性事物所进行的感知、记忆、理解、推理、沟通和协商的过程。挂职锻炼是学生骨干社会认知的必要过程和核心诉求。
社会性事物需要在社会中去直接接触、学习认识、感悟体会,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的一个基本要件就是“概念”,例如:对于“开会”、“报告”、“文件”、“公务员”、“责任感”等这些概念的掌握,是人对行为、人群和事件分类,正确理解和解释生活社会,进行彼此间交流沟通的基本要求。学生骨干在挂职锻炼中,通过参与各种事务办理、人情练达,将各种社会性事物的概念构建到自己的认知图式中,这是实现其社会认知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和有益实践。
同时,在对社会事件的理解过程中,不仅受我们的认知、动机和情感的影响,也受我们的观念、信仰和理论观点的影响,受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学生骨干需要在挂职锻炼中,切身体会感知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和行为规范,从社情民意到家国情怀,从时代责任到历史使命,从平等公平到差序格局,从独立自我到关系自我,在实践中启发思考,在思考中走向成熟。例如:对于当前我国的一些网络舆情事件,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是非判断和真假辨识能力较弱,往往容易被错误的网络舆论引导,而通过到地方新闻媒体部门的挂职锻炼,学生骨干会了解到当前我国舆论斗争的严峻形势和敌对势力常用的手段,从而对那些歪曲舆论导向、造谣混淆视听的媒体内容就有了鉴别力和批判力,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
学生骨干对于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迷茫、怀疑和焦虑,同时,学生骨干都能意识到校园和社会的不同,渴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检验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学生骨干毕竟是学生,大学阶段正处在由学生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大学生对于复杂的社会往往又存在一定的戒备心和恐惧心,需要一个连接校门到社会门的过渡性“廊道”,需要一个从温室大棚移植到荒山野岭的过渡性“苗圃”,到地方团组织挂职锻炼正是为学生骨干提供了一个与其大学生身份特征和认知水平比较契合和“友好”的过渡性社会环境,地方共青团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组织“暖度”和文化“柔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教育性、包容性,正是满足了学生骨干社会认知的核心诉求。
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萨帕(Donald E. Super)指出:“职业生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位的整体历程”,生涯发展是指那些共同塑造我们生涯的经济、社会、心理、教育、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之总和。挂职锻炼是学生骨干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事件。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来看,都强调了解自我及其所处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获得这些认知的途径,除了量表等测量工具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外,都强调的就是各种生涯探索及实践活动,如职业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生涯角色模仿、生涯决策模拟等。
挂职锻炼正是让学生骨干获得了职业生涯探索的机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了解自我的价值观、兴趣、技能,更好的了解各种职业知识,加深对工作世界的认知,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组织文化、全球经济、工作方式、政治生态、社会性别、家庭角色、社会网络等影响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复杂度和综合分析决策能力,这是促进学生骨干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例如:对于我国公务员,受各种社会舆论、家长一代等影响,学生骨干存在一定程度的公务员刻板印象,而通过切身体会公务员的社会角色,了解其工作要求、收入水平、晋升前景、职业满意度、工作-家庭冲突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之后,学生骨干对公务员的认知就不再那么偏面了。
根据萨帕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大学生(17-23岁)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期,也正处在由学生角色向公民、工作者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求大学生初步做好职业准备和建立职业目标,而实际上,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例如:对于自愿选择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到基层就业,参与选调生选拔到基层工作,参与公务员考录到国家机关工作,参与事业单位招聘的学生骨干来讲,到地方团组织挂职锻炼的过程,必然对其发展方向的选定、条件的准备、素质的提升、网络的建构等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而随着“无边界职业生涯”概念的提出,面对“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的就业机会”,需要大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职业生涯经历、职业社会网络等的决定性,而地方共青团组织,恰恰具有覆盖各类青年的组织网络,建有机关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团组织、社会组织团组织等,挂职锻炼期间,与各类优秀青年“导师”交往、学习,这为学生骨干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殊时期,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资源和职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