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当下,“微现象”逐步实现规模化,形成了一种注重微观个体的单位化发展的文化现象,并构建起了新的文化范式。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新的文化范式,“微文化”必然会成为共青团工作中传播青年学生主要价值观的核心力量。
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要及时掌握工作的开展的有效程度,就要充分认识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范围高度集中性、工作内容的动态性。在青年相对集中的高校领域,“微文化”正在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传统媒介、正规渠道主流式的话语权,它“去精英化”、“去中心化”的特征,给青年学生群体创造了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空间,他们用质疑、批判的态度看待主流信息,这种趋势可能会衍生出过分自由化的舆论风险。同时,高职院校也希望共青团工作吸收接纳更加多元话的价值文化,微文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在彰显个体的重要性,只有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充分的调研考量“微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影响趋势,坚持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切入点,突出网络化转型时代新特点,实现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与“微文化”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共青团要突显自身的育人和服务职能,而育人功能是其本质职能的核心体现,“微文化”走进高校为高职院校共青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是团工作的价值导向,自媒体平台要紧紧围绕这一价值指向突显“微文化”的育人主体地位,使青年学生沉浸在多元价值的文化形态氛围中,对于“微文化”投射的社会现实问题,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引导学生思想进步的价值符号。其次,高职院校共青团在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同时要引导他们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建体系、设标准,将“微文化”平台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方法论”转变成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重点的“成果论”,改变传统网络化学生工作的表面式的工作,从共青团区块工作入手,逐步深化,提高工作网络化工作的有效覆盖面,不断增强共青团工作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青年学生是高职共青团的主要的工作客体,同时又是“微文化”的传播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青年学生是“微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传播载体,他们通过“晒文化”的方式构建自我认同的平台,在新媒体中记录学习、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当下,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与“微文化”有机结合,视青年学生为共同载体,并成为“微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中。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青年学生的主客体身份可随时转变,高职院校共青团要保持在公共领域的话语体系主导权,必须强化自身在共青团工作的角色担当,及时掌握“微文化”的校内发展动态,从团建、宣传、竞赛、志愿、公益、拓展实现共青团工作与“微文化”的有效结合。
“微文化”领域下,新标准、新目标、新规则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共青团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也巧显着髙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借助“微文化”平台,让共青团的宣传教育“一体化”。传统工作生动化,团组织活动内容的才更有吸引力。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准确“微文化”时代特色,用“微”言传播“大”义,用“微渠道”传输“大道理”,用“微内容”传播“大思想”。一是创新思想教育接力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话语”,分享“微团情”,激发学生的互动交流的热潮。二是搭建网络思政“微文化”体验网。在新媒体平台设置在线网络游戏,在小游戏中穿插党团知识信息,可以与高校的素质教育积分结合,采用在线闯关、技能比拼等换取积分,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的轻松氛围下学习党章。三是成立团组织“微文化”互动网。举办“学习十九大”线上主题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十九大的提案议题;在系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开展“成才、诚信、担当”为主题的在线直播、平台互动的展示活动。
(2)利用新媒体,构建团内四级网络机制。所谓“团内四级网络”即由高职院校团委、系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学生团员组建的网络化互动模式。高职院校借助四级网络不断完善组织体系,不留死角,每个层面都要建立各自的QQ群、微信群、移动彩云等各网络交流组织。上级层面要对所属的组织保持实时关注,要做到“层层监控,上下互动”,拿班级团支部来说,其微信公众号、微博要求每个支部的成员都要关注,同时要收听上级各团组织的官方微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引入的自媒体平台如“PU”校园口袋,发起团内活动,组织签到、参与、签退,形成学生团员的全覆。
(1)借力自媒体,利用网络化共享平台,助力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实现志愿服务网络化转型重点要在志愿活动宣传、人员招募、体系培训、流程服务、总结表彰的全过程实现全面转型,实现网络化全覆盖。比如,高职院校要在校团委主页面设置专门的志愿服务模块,网络实名注册的学生通过审核才可以进入线上志愿者数据库,以实现网络化的互选平台;善于发现周边的先进事迹、个人,借助“微文化”平台用“微故事”、“微志愿”的方式记录志愿服务点点滴滴,在线分享;优化信息共享,扩大信息检索范围,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丰富信息资源渠道,优化学校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品质。
(2)搭建网络框架,优化资讯服务,实现服务青年团员动态化管理。资讯服务是网络化转型的“聚光镜”和“发声器”,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环节。在资讯服务网络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校内各级团组织负责人要坚持特定时间要在自媒体平台上实名在线,与青年学生团干实时交流、互动答疑,解决他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内容推送上,各级团组织官方微平台根据时间节点定期发布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主题板块,利用四级网络框架向全校青年学生团员进行传播;通过“高校订阅号”、“高校微资讯”定期发布团组织公告、“迎新篇”、“就业刊”。
(1)创建形式多样的全程介入式的“微文化”活动平台。坚持活动过程、形式内容的全程介入,实现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系统性四者统一。实现素质拓展中心和指导委员会工作人员实名在线认证。高职院校可引入专业化的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系统(如LAMP+AJAX),根据校内相关实施办法,对素质拓展活动细化管理,同时团组织在校园工作网络化推进过程中,要着力打造自己的素质拓展核心品牌,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通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专门的项目拓展体系,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全方位宣传、预热和展示,实现素质拓展的网络化转型。
(2)实现“形式多样”、“文化多元”素质拓展活动模式。共青团工作要保持青春活力,就要重视活动类型多元化、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依托大学生艺术、技能、创业、生涯规划等比赛活动,挖掘学生的“微需求”,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思想个体,那学生组成的群体同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多样性的,我们的网络化素质拓展模式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满足青年学生的“微”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创新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微话语”话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以创新引领素质拓展活动的网络化转型。
“微”是一种时代符号,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当下青年学生一种价值观念。微文化丰富内涵与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交织融合在一起,必将激发新的活力,创建新的工作模式。然而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策略创新是重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准线,将其视为关键取景框,此为突破口,使源源不断的“微文化”时代形态符号与共青团工作紧紧关联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建国来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经验、反思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
[2]黄国凡,张钰梅.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内容营销策略:基于微信传播指数WCI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