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如山先生笔下的老北京

2018-11-14 17:48
长江丛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土话民俗学北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齐如山是中国京剧史上杰出的理论家。他早年留学欧洲,归国后致力于戏剧创作,从民国初年到1933年前后,齐如山为梅兰芳编写了一系列京剧作品,如《天女散花》、《洛神》、《霸王别姬》等等。除此之外,齐先生抗战时期的一系列民俗学著作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一些描写北京以及华北的作品为我们生动勾勒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老北京的风貌。

2010年出版的《齐如山文集》共十一卷,分别收录了齐如山一生各个时期富于代表性戏剧学专著,民俗学专著和文学随笔。其中第一卷至第六卷收录的是齐如山先生代表性剧学专著及《梅兰芳游美记》,第七至第十卷是他的民俗学著作及随笔,第十一卷收录了《齐如山回忆录》。从卷宗比例来看,齐如山先生在民俗学方面留下的文字占有很高的比重。其著作主要集中在语言,工业,饮食等方面。第七卷收录了《故都市乐图考》,《北京三百六十行》,《北京土话》;第八卷收录了《谚语录》《北平怀旧》,《中国珍馐谭》《中国风俗丛谈》《北平》;第九卷收录了《中国的科名》《中国固有的化学工艺》《华北的农村》,第十卷收录了《北平小掌故》《齐如山随笔》《杂著》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北京的生活文化的介绍,通过阅读这些著作仅能够学习30年代北平的民俗民风,而且能够体会齐如山先生的治学思想和家国情怀。

一、清脆的打击乐,鲜活的语言

《故都市乐图考》是文集收录的第一本民俗学作品,共收录40种市乐乐器。“故都”指北京,“市乐”指市井叫卖的音乐,“图考”那就是有图画,也有考证的依据。这里所指的“市乐”不单单是市井叫卖的音乐。叫卖的声音在一些比较深的巷子里无法达到,所以用一种乐器做代表,这种乐器的名字叫做“换头”,在北京生活久的人,一听到它的声音就知道卖什么的来了,成为了习惯,成为了买卖这种商品固定配套的音乐。之所以叫“图考”是因为本书不仅有对各种叫卖所配乐器的介绍,还把乐器以及卖货者的形象画了下来,并对这种乐器的产生进行考究。以第一个乐器“贾铎”为例:①

此卖大麻籽、花生、棉花籽等灯油者所用之唤头也。俗名曰大铃铛,铁质,即贾之铎。陈旸《乐书》,名曰贾铎,即贾人所用之铎也。《晋书·荀勖传》:初勖於路,逢赵贾人牛铎,识其声。及掌乐,音韵未调,乃约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云云。当即此器,依现用之器,视乐师所绘之图,尚无若何变化。千余年之物,尚流传用之,亦仅见矣。

齐先生引经据典,找到叫卖乐器的源头,这一方面体现了齐先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也是齐先生深厚国学功底的反应。这40种乐器区分十分详细,以锣为例,分为“卖吹糖人者”,“耍猴者”,“耍傀儡者”所用之乐器,而糖锣又分为“卖糖者”“卖耍货者”“卖豌豆糕者”所用。同样的乐器在不同的使用者手中有何种差别?齐现身用精确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区分。例如卖耍货者所用糖锣与卖豌豆糕者所用糖锣的区别:卖耍货者所用之糖锣与安徽凤阳一代花鼓戏所用之锣类似,但“彼系左手持,而以右手击之,此则系而击之尔。”②卖豌豆者所用之糖锣与安徽凤阳花鼓戏所用小锣击法类似,“连击法都未经变动者也。”③

《谚语录》和《北京土话》都是记录鲜活市井语言的书。《谚语录》记载了描述39种品行的谚语,每一种品行下至少记载了一条谚语,并对其进行解释,尽量表明其出处。《北京土话》,写于在日寇侵华,北平沦陷,齐如山先生藏身在裱褙胡同时。虽然齐先生谦虚说写此书是为了解闷,条目架构也不是很严谨科学。但是他总结的北京土话按照系统归类,有解释,同义词,以及例句等等。他将书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名词,第二章和第三章动词,第四章形容词及其他,第五章成句,共总结了 2500多条目,其中第三章原稿丢失,只剩条目。在还没有汉语拼音的年代,齐先生尽量用准确的描述让读者领会词条的发音,并用例词例句的形式将读者带入情境,读起来没有晦涩难懂,反而十分生动形象。人口的迁移随之带来了语言的转变与融合,时过近百年,书中的一些词语现在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能也不再使用。但无论是哪里的读者,在读齐先生的《北京土话》时,都不会有地域障碍,体会到上世纪前半页老北京人语言的魅力。

二、丰富的工商业

第七卷收录了《北京三百六十行》,这部著作总结了直到抗战时期,北平的360个行当。齐先生把本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工艺部上,第二卷为工艺部下,第三卷为商业部。每一卷内部还有详细的分类,比如第一卷内分为木工类,铁工类,铜工类,皮革工类,器具类,物品类。第二卷分为纺织服饰类,装饰品类,食品类,文墨类,乐器类,玩物类,游艺类,修理旧物类。第三卷分为服饰类,饮食类,材料类,器具类,物品类,出赁行类,旅馆栈类,银钱业类,娱乐业类,街头小贩类。在这些分类之下,齐如山先生把他搜集到的职业名称归类。比如说,第一卷铁工类下归入的职业包括:枪炮工人,马掌铺,铸钟厂,拔丝作,刀剪工人,焊洋铁壶工人,针工,嵌银丝作,钉子作,铁丝灯笼作。其中有绝大多数职业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远了,但是这些史料对研究民国历史,工业发展史和民俗史是非常重要的。

三、值得玩味的官场逸闻

由于文选中记录的生活多发生在北京,因此无论是齐先生剧学方面的研究还是民俗学方面的著作都对当时北京的官场生活有所涉及,比重较大的是《齐如山回忆录》以及《北平小掌故》。由于齐先生早年在同文馆学习五年,对清末官场特别是外交方面的各种轶事有所耳闻,他笔下的清末朝廷以及统治者更加鲜活。《齐如山回忆录》中,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外沟通开设了同文馆,但是在待遇优厚的同文馆中,真正专心于学习的人寥寥无几。《北平小掌故》中有多处记载西太后为了延续大清江山而采取措施的故事。但是由于其自身知识短缺目光短浅不能正确估计形势,昏招连连。比如她要制造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舆论,但是没有想到有识之士对此是赞成的。再比如,围绕废科举的问题,西太后一拖再拖,八股又闹了三年,改革的风气又推迟了数年,而面对科技的进步,改革的推后是要吃大亏的。从这些官场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复杂又严峻的历史形势,但是在这种历史形势当中,清政府的领导者却一而再地错误估计形势,他们的失误不仅断送了江山,也阻挡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四、悠然自得的百姓生活

齐如山先生民俗学的著作主要成书于抗日战争被迫居家的时期以及到达台湾之后。兵荒马乱之时,他更加向往以往平静安逸的生活,因此,他笔下的北平平静安详,蕴含历史韵味又不失人情味儿。《北平怀旧》中,详细回忆了北平夏季避暑纳凉的往事,过年前后家人的忙碌。字里行间除了对古都的思念与向往,更多的是对家人的牵挂。就像齐先生在书中写到,在台北炎热的夏季他想到了北京清凉的夏天,于是感慨:“这些地方到目下不知还是能都存在否?但是就使他们都好好的存在,我远在台湾也没有法子再享受去,只好盼望故地重游了。”④包饺子、闹元宵、孩子们的纸花玩具则是家庭团圆幸福的标志,远在台湾的齐先生描写将心中记得的这些记录下来,所记的是浓浓的乡情。

通过阅读齐如山先生对古都北京的记录与描述,读者脑中浮现了栩栩如生的老北京风情,有繁荣热闹的工业和商行,有遍布城市走街串巷的小贩和他们手中的叫卖乐器,有夏季避暑,冬季忙碌过年的百姓。齐先生没有用笔墨描述战乱和百姓的疾苦,也许是因为在战乱和他乡,脑中的故乡永远是美好。在欣赏齐先生优美文笔的同时,还能够感觉到齐先生的一些其他特点。

首先,从齐先生先生的几部著作来看,他的一部分民俗作品还是和戏曲有着很深的关联。比如《故都市乐图考》,齐先生关注叫卖使用的乐器,在《北京土话》中,他也同样用戏曲中的音节描述土话的发音:

书中有注“小中东辙”“小言前辙”等等字眼者,乃是戏曲界极普通之名词,无论何字下加一“儿”字,便是急读为一,缓读为二之字,即名之为小字辙,余于皮黄音韵中特名之为“儿字韵”。盖若干年来,学界对此向无读法规定之名词,而戏曲界中一提“小字辙”,则人人知其读法,故特引注之。按此在小曲中用时尤多,因妇孺人人口中有此音,故聆之易于感兴趣而悟解也。

第二,齐先生虽然谦虚地说,自己写作是因为友人觉得有趣,但是他也承认,自己除了书本知识之外,“关于社会的零星的事情,我的确很注意,遇到有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都要琢磨琢磨它,尤其对北平社会间的特别情形更有兴趣。”⑤齐先生的这种琢磨精神正是治学需要的。齐先生在《齐如山回忆录》中对治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古人有一句话曰:‘不由恒蹊,意思是不走别人常走的路’这句话乍听似乎很平常,细一研究,确极有意义;也可以说是极重要‘所谓不走别人常走之路者,就是有创造性’不过我个人的见解,‘不由恒蹊’四字,比‘有创造性’四字较好,而没有毛病。”齐先生对北京城市生活的介绍也正是遵从了他这一治学精神。

“不由恒蹊”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识到别人常走的路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要遵从传统,而是不是否定传统。齐先生所研究的多是其他人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存在于传统的学问之中,并不是凭空而造。就像齐先生所说“就如同唐诗,是唐人所创,人人都说它好,可是若他不熟读诗经,不精研汉魏六朝的诗赋等等,他绝对创作不出唐诗来;宋词元曲也是如此,他不但须熟读诗经及汉魏辞赋,而且须精研唐诗,否则他也创造不出元曲来,周朝的诗经,汉魏的辞赋就是唐宋元等朝学者的恒蹊。”齐先生对北京城市生活的介绍不仅仅看其表面的特征,更进一步,深究其渊源和流变,比如商贩手中乐器的来历,土话谚语的出处等等。第二阶段则是在知晓他人所走路程之后,自己独辟蹊径。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更需要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发现平常人不易发觉的问题。齐先生所著的民俗学著作多是如此,他所记录的老北京与同时期的其他人相比,视角新颖,有创造性,这都是他“不由恒蹊”治学思想的体现。

第三,通读齐先生对北京城市生活的介绍能够感觉到齐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齐先生整理民俗学方面的资料原因是什么?在几部著作的序中,齐先生给出了答案。比如在《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的序中,面对朋友对他总结这三百六十行的质疑,齐先生写到:“不然,诸君的话都是旧思想。……不用说钢铁等等工艺有关国运,就是木工、建筑等等也是人生所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西洋各国对于各种工艺都极为重视,不但学者帮助,且有许多种都是专立学校提倡,领导人来研究。所以各种工艺不但日她发达进步,且时有新的发明。于是国富而民强。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中国,以往干百年同家的情势如何,这当然都是不提倡工艺实业的关系。”在《中国固有的化学工艺》一书中,作者也说到,在一些人留洋之后就认为中国没有文化,用贬低中国文化的形式抬高自己。齐先生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整理中国传统的化学工艺就是为中国的化学工业正名,虽然在当时化学工业停滞不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因素不容忽略。

如果说生意是齐先生安身立命的本领,京剧是先生的最爱的话。有关北京城市生活的介绍也就是先生的茶点小菜,但这些小菜也是精心烹饪而成。读过之后让人回想过去,赞叹齐先生的学识和品格。

注释:

①齐如山.齐如山文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5.

②同上,第10页。

③同上,第11页。

④齐如山.齐如山文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58.

⑤齐如山.齐如山文集:第8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36.

猜你喜欢
土话民俗学北平
导言
民俗学如何融入新文科建设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遥想右北平(散文)
北平的零食小贩
『我脚着』是啥意思
阿长的诗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湘南土话基础语料音库建设初论
异乡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