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堂教学生态的诊断及改进

2018-11-14 17:42/
长江丛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周朴园雷雨人物形象

■ /

自2016年参加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陈爽主持的江苏省教改课题以来,笔者又认真研读生态课堂理念,对照生态课堂教学诊断标准,以《雷雨》为例,反思课堂生态,着眼于教学过程,以学院文化教研室相关老师的评课为参照,将自我诊断与他者诊断相结合,写作本文,进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诊断与改进。

一、教学诊断

(一)教学诊断

“诊断”原是医学用语,这里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既定标准进行观察,搜集课堂信息,判断筛选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整理,根据有价值信息对课堂教学“是否达标”“如何达标”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提炼教学经验,就是教学诊断了。

(二)教学诊断的范畴

教学诊断主要包括主体的自我诊断、主体之外的他者诊断;诊断内容不仅仅是一节或一片段的诊断,更是教师不断地分析、总结、反思、改进的一个持续过程,目标主要指向使自己得到进步。

(三)教学诊断的意义

首先,教学诊断可以引导教师内省,以生为本,根据课标、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其次,拥有自我反思意识的教师开展教学诊断,有益于自己、团队的专业化提升。

(四)教学诊断的依据

这里,诊断的依据主要是教学预设与实际课堂生态、笔者的自我反思和同行专家的听课评课。笔者将自我诊断与他者诊断相结合,立足自身的长足发展,反思《雷雨》的教学生态。

二、《雷雨》课堂教学生态的诊断与改进

戏剧小舞台,人生大世界。《雷雨》是中国现代作家曹禺的经典话剧,是一部曲折情节背后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的伟大作品,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素养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促进学习、提升自己,笔者认真研读生态课堂理念,以学院语文教师的评课为参照,采取“教学设计——课堂——反思——新的教学设计——新课堂……”的形式,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进行诊断与改进。本次教学诊断与改进主要从教学环节、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创造力探究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

《雷雨》(节选)出自江苏省职业教育文化课《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舞台大社会”的第一篇,情节曲折,语言个性化,人物形象鲜明,是话剧典范之作。节选部分,周朴园与被自己始乱终弃的女佣及其子相见,是全剧的高潮之一。选段矛盾冲突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立体真实,台词内涵丰富。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和人性的复杂性,以学生的阅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一)教学环节诊断与改进

在第一次《雷雨》教学时,笔者刚看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于是开篇便以这部电影导入,试图由对《满城尽带黄金甲》和《雷雨》剧情的比较从而进入学习。然而一腔热血在刚上课时就发生了“卡顿”——62.5%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并不熟悉,对《雷雨》情节相对也陌生。以未知引入另一个未知的内容,是一个失当的安排。

笔者立即反思加以调整,另一个平行班级的课堂教学中,改由话剧《雷雨》的传播导入,恰逢时为2015年上半年,《雷雨》刚过了80周年纪念(2014年7月),具有可说性,并从文学体裁入手,将话剧这样一种相对少见的体裁应时应景地介绍给学生,效果良好,是一种更加生态的做法。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诊断与改进

语文教育应当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自己、表达自己、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合作共建的‘素质’”。对于人性的理解、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把握是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必要的一课。

《雷雨》节选部分赏析人物形象有难度,需要提前预读全篇,并细读寻找散落在对话中的只言片语,从而补全人物事件。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周朴园如何对待三个时期的侍萍、对侍萍是否真情。这是对学生文本对话、生命体验的检测。第一个问题需要具有非常高的概括力,学生课前预习非常充分时可以独立寻到脉络。然而,实际课堂中根据学生阅读情况以圈点阅读为基础,复述情节。

第二个问题,笔者以问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开展课堂小辩论。活动中对立双方的学生互不相让,你找一条理由、我说一条借口,越来越接近问题的预设!

(三)教学活动诊断与改进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是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需要整合前后文,难度较高,不能一步登天。为解决这一重难点,笔者主要以品味人物语言、探究人物形象为中心,共安排六项活动,设计梯子,辅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一,填字游戏,学案引导学生填写“夫妻”(关系)相见不相亲,父子(关系)相见不相认,初步把握了节选文本的剧情。

活动二,播放名家视频,笔者在课前学案中分享了两个版本的《雷雨》话剧表演,并组织学生进行投票,选出自己心仪的版本。在观看中让学生亲近戏剧,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三,问题探讨。设置两个问题:(1)周朴园如何对待三个不同时期的鲁侍萍;(2)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心还是假意,在对话文本、品读台词、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周朴园自私、冷酷、虚伪的个性。

前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夫妻”冲突分析周朴园,活动四分角演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周朴园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鲁大海,则是从“父子”冲突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冷酷、贪婪、凶残的本性。

活动五,撰写周朴园简历;活动六,学生分组制作鲁侍萍、鲁大海人物名片,并进行交换,意在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并融入社交礼仪。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现活动五、六如鸡肋,化整为散,反成语文课的题外之意。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修改为简要复述、创造性地复述周朴园人物形象,效果更佳。

(四)师生互动诊断与改进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堂高效率的课应当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否则师生关系依然容易流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雷雨》(节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化为男女角色的分演者,在教师的细节提示中再现场景,在了解前情后探究文本,阅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效果良好;复述部分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生生就周朴园的真情与否辩论,效果良好。《满城尽带黄金甲》导入失败,制作简历、交换名片却生硬。

课堂里可以充满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师生互动的形态是多样的、变化的,教师在其中既是导演,也是演员。

(五)创造力、探究力诊断

真正的大学应当在每个灵魂里,允许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学生更是如此。“生态的课堂”突出生本理论,提倡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崇尚研究性、创造性学习。

然而五年制高职语文的实际课堂变数大,需要教师高度的智慧与充分的准备。学生阅读往往不够扎实,笔者能力不足,不敢随意挑战,因而《雷雨》的课堂生态对学生创造力、探究力挖掘不够,存在争鸣不够、人物探析不深入的问题。

三、结语

生态课堂是符合教学主体生理特征和教学规律的课堂形态,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组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是学生学习成长、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舞台。

新时代,师生学习共同体日益形成,教师要加倍主动地去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会思考视为第一要务,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也应当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每一节课都应当重视立德树人,让师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求知、探索,才能形成优良学风,“师生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

猜你喜欢
周朴园雷雨人物形象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电影《无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叙事结构评析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