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当前,在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之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事实上,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未来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整体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德育工作更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件充满挑战的工作。现在的孩子,信息和认知的来源途径非常广泛,思想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单纯的说教,或是简单的训斥,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不单是班主任,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和探索,适合于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将前人的思想加以传承和发扬,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强调一切学问和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以王阳明的心学为理论依据,提出了“良愿文化”和“良愿前置”教育理念。“良愿前置”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相关教育理论,结合社会的要求和期待,在学生心中存在的诸多意愿之中,引导他们摒弃那些不好的意愿,把最能促进其自身发展的意愿排在意愿序列的最前面,从而促使其产生相应自砺行动的育人理念。
如何引导学生生良愿、行良愿,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笔者结合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的实践谈一点体会和看法。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也有差异性,有些学生的个性较为张扬,有些个性较为内敛。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意愿。要对学生实行切实有效的德育教育就要先了解学生在想些什么,尊重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发问,并善于倾听他们的问题。在了解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后,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写小纸条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德育工作者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意见。当学生愿意跟你袒露心迹的时候,教育就会如春风化雨悄然入心。社会的某些领域道德缺失,是非、善恶和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些也在悄悄侵蚀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甄别内心的各种想法和意愿,知道它们有些是与社会公德相违背的,我们就要将它从心中消除。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国人所信奉的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青年一代应该用传统文化来洗涤内心,引发自己生成美好温良的意愿,提高自身的修养,指导自己正确地为人处事。
在践行良愿前置教育的过程中,“知行合一”应该是贯彻始终的原则。学生产生了美好温良的意愿之后,不能只停留在思想上,更应该付诸行动,谓之“行良愿”。例如在宿迁市进行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创文”思想内化于心,让学生认识到创文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要为创文做贡献的决心,更要引导他们怎样将想法外化出来。该校学前教育三系165班在创文过程中,班主任不仅经常利用班会以及课余时间与学生多交流,还根据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和自我约束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跟进措施,实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方式,重点把握,难点突破,为市创文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都能够对事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难点在于行动力差,缺乏耐心和毅力,“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德育工作者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行良愿”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法。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德育教育对人的影响意义深远。德育工作者要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就要从学生出发,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生良愿、行良愿,用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学生,促使每一位学生由内而外散发出真诚、友善而美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