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为重,以民为本
——从王仁堪探当今官员的为官之道

2018-11-14 23:56
长江丛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爱民光绪镇江

江苏大学文学院

《清史稿》记载镇江士民这样评价王仁堪“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在百姓看来,王仁堪将民事当做自己的家事,为了民众呕心沥血,从此可见其是一位真正的爱民之人,不仅如此他还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百姓更赞他有循吏之风。“‘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本为记叙奉法循理、不伐功矜能、名不显扬、无过行的官吏事迹,后为部分正史所继承,主要记述那些重农重教、清廉为民的州县级地方官的事迹”。[1]由此观之,百姓对王仁堪的评价是极高的,对于一个地方官来说,最高的评价不是皇帝盛赞,不是同僚的奉承,而是黎民百姓发自内心的赞赏。而王仁堪则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官员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赞誉——百姓的爱戴。

一、生平简介

王仁堪,字可莊,又字忍庵,号公定,福建闽县人。出生于道光年间,同治九年庚午,在顺天府的考试中,考中了举人,同治十三年甲戌,考取内阁中书,馆于延树南侍郎家,光绪三年丁丑,二十九岁,在殿试中考取一甲一名进士,被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五年十二月,授英殿协修官,时值中国与俄罗斯更定条约,俄罗斯索求伊利,出使大臣擅自签订了条约,王仁堪等人讨伐了其行为,备受当时人的赞赏。光绪六年冬,被授山西学政,在山西大兴文治,整顿当地秩序。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太和门灾,上书请求罢修颐和园,光绪十七年三月,于镇江任职,不到五日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丹阳教案,光绪十八年,夏,带领百姓治理蝗灾,创办学舍,修复塘壩,疏通中泠泉,光绪十九年七月,调任苏州知府,于十一月病逝于苏州。王仁堪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在镇江,镇江的百姓得知王仁堪病逝后“士废业,商罢市,野辍耕,无不唏嘘流涕,设位而祭”。[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3]一位爱国爱民清官的陨落是百姓的损失,是君主的损失,是天下的损失,不可不为一大憾事。

二、才能品质

“於乎!以予观於今之循吏,未有深得民心如吾师可莊先生者也”这是王仁堪的学生陈树玉在《王可莊先生哀辞》对王仁堪的评价,这一份评价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他以从古至今的循吏为基底,重点突出了王仁堪的深得民心,然其深得民心的主要原因是他将心比心,他以一颗赤忱之心来换取民心,这颗心是爱国之心,爱民之心,清廉之心,王仁堪除了手捧一颗赤诚之心外,他引人注目的政治才能和手段也是获得杰出成就的条件之一。

(一)爱国——为官之思想基础

光绪五年十二月,“时中国与俄罗斯更定条约,俄人索我伊犁,要求无厌。出使大臣崇厚专擅画诺,未奉旨遽回京。仁堪偕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编修黄国瑾等二十四人疏劾之”古语有云“烈士之爱国也如家”,王仁堪可以说烈士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对于国家的热爱更甚于家,他始终坚定地维护着国家的利益,面对俄国对我国领土地侵占,面对臣子对我国利益的损害,王仁堪立马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弹劾疏,“今崇厚冒昧定盟,仓促归国,贻忧君父,卸责同僚,核其罪状,浮于耆英百倍,若绳以大清律例,实非议处所能蔽辜……并饬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即据《万国公法》所载各条,与俄人反复论辩,无畏事、无失辞,必能收转圜之效,而无开衅之虞”在国家的利益面前王仁堪毫无畏惧,先是不留情面的批判了崇厚的做法,认为崇厚应该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王仁堪一腔爱国的热忱使得他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全然不考虑自己当时激进的言行是否会为自己树敌。紧接着他又提出朝廷不应畏惧俄国人,理应积极地与俄国人论争,争取收复失地。所以说,王仁堪的爱国之情并非是莽夫之勇,他的爱国热忱是对损害国家利益的人的无惧无畏,是处理外交事宜时的冷静睿智。

(二)爱民——为官之重要理念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是一个国家之根本,民之安稳才能达到国之邦宁,因此地方官对国家安定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王仁堪一直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众人展示着他始终如一的爱民之心。时值太和门灾,皇太后拟修修筑太和门来为自己庆生,然当时的状况是,中央“外患浸深,财力穷尽”,百姓“今年江淮苦旱,每县居民率数十万”,王仁堪便写下了《太和门灾吁请勤修实政折》,详细分析了当时国家、民众所处的内忧外患的境地,道明了修筑颐和园对民众的伤害,“乃两载以来,凑集捐数,不过数十万金。则生计之穷,物力之艰,已可概见。若不及时停止,竭尽泽而渔,岂堪设想。”针对此其提出了“三请”,“一请罢土木”,“一请求直言”,“一请停修铁路”。“得钱三万余緡”“公率邑民,度地高下,开塘两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壩以百计。”然而公却“因劳得疾”,但“犹强起视事不辍”,“入夏,果大旱,飞蝗蔽天,力疾督捕于野。病几殆,犹据休作捕蝗议”,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仁堪的爱民,不仅仅是在公文中流于表面的表现对民众的关切,而是深入民众当中,身体力行,将民事当作己事,甚至胜于己事,切切实实地为民众着想,为民谋福。

(三)清廉——为官之必备品质

闻一多曾云:“是祀高祺用万舞,其舞富于诱惑性,则高祺之祀,颇涉邪淫,亦可想见矣。”当一个人被赋予过大的权力之时,无可避免地会被权力带来的巨大利益所诱惑,于是,一大群贪官污吏便产生了。身处诱惑之中,却不被诱

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不常见,但王仁堪就是一位。王仁堪对于募捐到的钱财更是详细地记录了它的去向,保证每笔都用到了民众身上,“冬赈一次,极贫四百文,次贫三百文,小口均半之。两项共须放钱三万一千零十余串,声明归入工赈。”“丹徒贴养耕牛,计每头三千六百文,共查得六千九百八十九头,只放一次,不放春赈,共需钱两万五千一百六十千零四文。”面对如此多的赈款,再相较于自己栖息于陋室的窘境,王仁堪丝毫未起贪婪之心。

(四)政治才能——为官之有力武器

对于一位为官者来说,一颗爱国爱民之心,一份清正廉洁的品质是远远不够的。为官者所需要的一份杰出的政治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政治头脑。王仁堪在镇江任职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县、乡行政管理办法,《乡约保甲简明章程》便提出了“举董、联团、支更、备火、缀盗、清源”等治理方法,又提出了保甲分剔良莠法“夫欲清厘奸宄,非知其踪迹不可,欲知若辈踪迹,非清其来往窝留之处不可。天下之大,何处为民不是为民?樊增祥在《故镇江知府王公祠堂记》中这样评价他:“两无喜愠,一秉忠诚”升贬于我又何关,不悲不喜,淡然处之,同时他在《与丁立均交游诗》中写道:“盛名无弃材,中外不歧视”,于公看来,调任镇江不过是换个地方一展才华罢了,可见其对名利的单薄,对被贬的豁达。他在做实事的时候,也展现了他细腻的一面。在他编订次第劝办联村成团法时,他考虑周到,思虑到“如丹阳丁桥镇及大华镇等,只三十余户,如何能成一团?”于是针对这一特殊情况,王仁堪详细考虑了每个村的状况,对每个村人口的数量都了如指掌,可见其用心。但王仁堪的形象也并不是严肃而死板的,在丙子恩科,王仁堪未能考中状元,便私自刻了一个印,文曰:“落地状元”,于是,一个自信而又可爱的王仁堪形象跃然于读者眼前。

三、对当今官员的启示

当代社会,作为一个地方官首当其冲的品质便是爱国爱民,清正廉洁,这是保证一个官员不会沦落为锒铛入狱的贪官的基础。其次,作为一国的官员,小至某一村的村官,大至国家级干部,首先要肯定自己的国家,热爱国家,不做有损国家的事,积极维护国家的利益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像王仁堪“输俸钱,设渠备荒”那样,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在人民群众有困难时积极的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此外当为官者发现自己的同僚或上级领导有违法违纪行为之时,要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与他们同流合污,拿出王仁堪劝勉皇太后的勇气,直言进谏,减少贪污腐败行为,为廉政建设添砖加瓦。

岁月莽莽,王仁堪虽然只是历史长河当中的一名小官,但是其爱国、爱民。清廉、勤政的精神却值得当今每一位官员去学习,去借鉴。如今不仅政府当中需要王仁堪,群众更加需要王仁堪。

[1]吴晓峰,王勇.晚清循吏王仁堪评注[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2]王孝绳.王苏州遗书[M].郑州:学识斋,1868.

[3]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爱民光绪镇江
李爱民美术作品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触摸俄罗斯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Scholar and East Lake
保持快乐心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