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见,十九大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纳入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情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呼伦贝尔地区境内生活着32个少数民族,区域内的草原森林不仅仅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加强此地区生态文化认同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呼伦贝尔市域内第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集能源化工、机电、蒙医药、护理、民族艺术等专业于一体,涵盖中专、五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开设29个三年制大专专业、18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和34个中专专业;在校生6400人,是呼伦贝尔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确认的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人才培养定点院校,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因此,以此学院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但对呼伦贝尔地区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目前研究尚属空白。所以,在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研究高职学生生态文化认知情况,对提升呼伦贝尔市生态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从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三个维度设计题目19道,确保了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本问卷发放对象基本情况:汉族604份,占58%;蒙古族345份,占33.2%;“三少民族”36份,占3.5%;其他少数民族57份,占4.3%。其中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系为蒙医蒙药系和护理系,分别高达83%和79%。发放男生518份,占49.8%男生比例较高的专业机电一体化高达95%;女生524份,占50.2%,其中学前教育高达97%。在地域上呼伦贝尔市发放668份,占60.1%;其他地区374份,占39.9%,多为通辽、赤峰等地。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问卷比例达42%,能够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构成特点;性别比例平衡;大多数学生来自呼伦贝尔市域内,符合调查区域范围。
问卷在学科、学历层次方面的发放数据为文科类(学前教育、舞蹈、艺术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中专共发放157份,一二年级占比7.4%、7.7%;“3+2”高职大专93份,一二年级占比4.8%、3.8%;三年制大专180份,一二年级占比10.1%、7.2%。理工类(机电一体化、应用化工技术、工程造价、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专业)中专共发放100份,一二年级占比5%、4.6%;“3+2”高职大专99份,一、四年级占比5.8%、3.7%;三年制大专186份,一二年级占比10.1%、7.8%。医学类(蒙医药、护理专业)的中专共发放69份,一二年级占比3.5%、占3.2%;“3+2”高职大专57份,一四年级占比2.9%、2.9%;三年制大专101份,一二年级占比6.2%、3.5%。该调查共发放中专326份、“3+2”五年制大专249份,三年制大专470份,符合学历层次构成比例;(该校三年级学生均在校外实习,调查中未包含三年级学生,而加入了“3+2”高职大专四年级即升入大专一年级学生)。
(1)生态文明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文明概念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22%,62.9%的学生为一般了解,15.1%的学生不了解。对于“绿色消费方式”和“世界水日和环保日”的概念分别有50%和63.2%的学生回答正确。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条文有所了解的学生占92%,从未听过的占2%。在获取生态文明的渠道中,通过网络电视媒获取的学生最多高达71.8%,其次为学校宣传活动和课堂学习分别为31.6%和36%,而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和学术讲座报告获取的只有18.2%和15%。
(2)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在上网、看电视时经常关注生态环境方面内容的学生只占22%,48.7%的学生偶尔关注,仍有25.9%的学生很少关注或基本不关注;93.9%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非常重要,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太渺小个构成影响,4.5%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此问题。75.8%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印象上过与生态文明有关内容的课,只有24.2%的学生对此有印象,涉及到课程有旅游学、化学、机械基础、生物、语文、内外科护理学、思想政治;77%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另有24%的学生表示不希望或对此根本不关心。
(3)生态文明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如果需要扔垃圾周围没有垃圾桶时,高达90.5%的学生的学生会先自己拿着再扔到垃圾桶里,只有9.5%的学生会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随手扔掉或直接扔掉;在水电、纸、塑料袋的使用问题上,53.7%的学生表示会注意节约,39.7%的学生有时会注意,5.6%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会注意或态度随便;在对待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态度上,61.4%的学生表示很愿意参加,8.1%的学生不喜欢但会被动参加,而且活动过程中也没有感悟,30.5%的学生虽被动参加但会被活动内容所感染;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措施时,选出使用可再生资源、发展低碳经济、退耕还林的比例均衡,选择加强道德教育有45.9%。对于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和践行生态文明能力的措施建议中,选择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堂和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的比例最高。
(1)性别因素。在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程度上,有84.9%的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非常了解或一般了解,其中女生占44.7%,男士占55.3%。可见,男生稍倾向于关注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但性别因素对生态文明认知影响作用不明显。
(2)民族因素。抽样等量数量的汉族和少数民族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了解上,汉族学生中有11.2%的为非常了解,86.6%一般了解,2.2%不了解;少数民族中有39.1.%的为非常了解,56.6%一般了解,4.3%不了解。由此可见,也许由于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密切相关,相比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对生态文明更加关注。
(3)地域因素。对于“你认为呼伦贝尔当地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哪些?”一题,对当地生态问题有全面认识的占87.5%,其中呼伦贝尔市当地学生占62%,外地学生占38%。另外,34.2%的学生对当前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持担忧态度,其中本地学生占80.2%,外地学生占19.8%;共有58.3%的学生有些担忧,但觉得并不影响平时生活或表示有时关注,但认为只要自己不受害就没什么汗担忧的;7.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关注此问题,其中本地学生占90%,外地学生占9.5%。可见,学生更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地域因素对具体某一地区的生态文明认知程度具有影响作用。
(4)教育因素。抽样等量数量的中专一二年级、“3+2”五年大专一四年级、三年制大专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分析。
从对生态文明概念的掌握程度数据结果看(百分比依次为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中专一年级依次为10%、80%、10%;二年级为36.3%、56.5%、7.2%;“3+2”高职大专一年级为60%、40%、0%;四年级(大专一年)为40%、60%、0%;三年制大专为一年级30%、70%、0%;二年级为35%、65%、0%。可见,中专、大专二年级学生的生态文化认知程度均比一年级学生有所提升,但比例不高,尤其大专学生,这说明学校教育对提升生态文明认知程度具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生态文明教育亟需加强。上表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数据反差,“3+2”高职大专四年级学生反比一年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度低二十个百分点,笔者分析,“3+2”学生三年级时都经历了企业实习阶段后回到校园升入四年级,经过工作的考验,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对自我的评价更为客观,造成了数据呈下降趋势。
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专和“3+2”学生来说,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会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且大多数学生对直接影响自身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会采取积极行动。但三年制大专学生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学历越高、年级越高,越接近步入社会,学生考虑的因素越多,自我保护意识越强,消极从众心理使他们不愿大胆采取行动,从而放弃自己坚持的理念。
(5)学历层次因素。在问及你认为在所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师能在教学中贯彻生态文明这一理念时,42.5%的学生认为很多,其中三年制大专学生占52.83%,“3+2”高职大专学生占20%,中专学生占27.17%;45%的学生认为不多,其中三年制大专学生占47.5%,“3+2”高职大专学生占19.8%,中专学生占33.7%;共有13.3%的学生觉得很少或根本没有教师能够做到,其中三年制大专学生占10.7%,“3+2”高职大专学生占20.3%,中专学生占69%。可见,学历层次越高接收到的生态文明知识含量越多,但从数据上显示,高职院校课堂生态文明知识有效融入度极低。
(6)专业因素。在谈及自己所学专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时,高达95.8%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或有关系,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最高为,依次是化学应用技术、工程造价、机电一体化技术、蒙医药、学前教育、护理、艺术类、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管理专业。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生态文明知识掌握度评价偏高,生态文明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多停留于表面认识上;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关系自身的生态环境问题,环保责任意识强烈,但仍有部分学生持观望的消极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有待进一步提升。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渴求度高,但从课程教育、学历层次、年级影响因素的数据上折射出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存在缺失;教师生态文明意识亟需加强,生态文明课程建设亟需完善;根据各项数据分析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因素按照作用大小依次为专业、民族、地域、性别。
参考文献:
[1]方必基,朱雪丽,刘彩霞.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问卷的编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
[2]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
[3]黄玮琍.浅谈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J].高教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