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的传统美术项目现状调查与思考
——以常州武进地区及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为例

2018-11-14 19:43:54■/
长江丛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常州

■/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非遗”是现今逐步升温的热门话题。非遗进校园成为各地普及非遗知识、宣传非遗文化的普遍做法与得力措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非遗进校园”也成了一个热门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才积淀起来的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学习与传承上形式多样,人群广泛,但缺乏系统性,延续性。传播的方式,更多是零星的展览、展示、体验活动。真正作为一门课程,规范的进行教学还是空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活态文化,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得以留存与传承,通过人的传承活动得以保护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地应当不断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从而使“非遗”传承链得到良好的维护与持续性发展。促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对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常武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

常州武进历史悠久,史前约4000年前就有原始居民劳动生息。自古钟灵琉秀,人文荟萃。近现代更是人才济济,群星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核心精神和情感,既是我们民族的根,彰显文明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软实力。由于其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荡涤和人们生活的逐渐现代化,传统文明正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武进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面临传承和生存的危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进文化部门就整理过部分传统文化项目,并进行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

近年来,武进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付诸了相应投入。设立了由资深专业人员组成的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和具体从事业务工作的非遗办公室。多次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座谈,就抢救与保护非遗项目征求意见,献计献策,广证线索,同时进行学术性的争论、探讨和交流。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洋文化的侵入和渗透,一些曾经辉煌的本土艺术项目和种类,如今已走向沉寂或濒临湮灭。

二、常武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常武地区“非遗”传统美术项目主要体现对美德崇尚和创造。几乎涵盖了竹、木、玉、石、骨、纸、珍珠、象牙等所有雕塑的材质,其中留青竹刻、象牙浅刻等许多项目都代表了国内甚至世界的最高工艺水平,这也是武进最具地域特点和地理优势的项目,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项目,其中常州象牙浅刻为江苏省非遗项目。

传统美术类的“非遗”项目中,有一些潜藏于民间已残缺不全,只留下部分碎片或已扭曲变味,难辨真伪;有些项目虽然形式得到了传承,但内涵与意义已经南辕北辙。一些颇有造诣的民间艺人由于年事已高,正在逐步淡出社会视线或相继离世。有些艺人虽还想苦苦守望,但迫于被冷落的无奈和维持生活的需要,只得趋俗媚世求变求新,而将绝技束之高阁,于是出现传承困难、青黄不接的现象。现今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年轻一代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已经日趋淡漠,不屑一顾。

三、常武地区各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专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项目课程设置与实施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间文化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历史渊源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差异,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尽而形成了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其中就包含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这一得天独厚的民族艺术资源,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先天条件。作为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美术项目,更应从教育入手,传承接力,以期达到效果。

经调查,关于常武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及大专院校“非遗”传统美术项目课程及活动主要如下:(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2)常州大学设立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3)勤业小学启动“让非遗文化扎根孩子心田——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4)春江中心小学举办让“非遗”课程丰富学生童年经历的社团课程。(5)常州市一中与国际部合作,建立常州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6)以常州刘海粟美术幼儿园为代表的幼儿园进行传统美术的幼儿美术课堂教学。

以上大部分是以文化馆或博物馆牵头进行的社团活动,而真正长期进行课程教学并不多,且效果有限,主要有以下原因:(1)中小学以文化学习为主,家长和学校都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主,美术学习时间不充分,对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2)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强,但耐心有限;很多非遗传统美术项目如烙画、留青竹刻、剪刻纸等,容易了解,但实际操作需要较强的美术功底,还需时间耐心和毅力,甚至对工具要求很高,这对大部分中小学生来说实施很困难,但这些项目离开了实施,学生就无法了解他们作为“非遗”的意义。

四、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幼师美工课程开设现状

常州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常州唯一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在非遗传统美术的课程实施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从美工课程安排角度出发,学校注重学生的美术基本功的培养,学生在基本造型能力及手工制作上都有较高的能力;其次,学生为幼儿师范专业,在文化传承上,以点带面,对非遗的传统美术传播起到强有力的推广作用;再者,学生将来也将成为老师,他们在工作中的教学及问题都会反映给我校教师,这将在非遗传统美术课程中起到较好的反馈作用,学校也将得以及时修正完善,使课程具备长久的生命力。

幼师手工中的纸造型包含了剪纸、刻纸等非遗中的传统美术项目,如线造型结合中国结和传统编织进行教学,泥造型结合面塑进行教学,布造型结合虎头鞋进行教学,综合材料可结合留青竹刻进行教学,这些在我校都有开展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在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六所附属幼儿园中,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屡见不鲜,但教师往往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授课缺乏体系,对后续成果缺乏反馈和研究,因此教师需要系统学习,让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美术在幼儿园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五、关于“非遗”进校园的思考

给予综上所述,将地方文化与民间美术纳入学校的美术专业教学,并将其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范畴,从艺术教育的视野来研究地方文化与民间美术十分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并进行实践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恢复、振兴民间美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同时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补充,丰富课程体系的内涵,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对名族文化的认同感。

因此,规范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学校教学,既必要又紧迫。通过民间艺人、“非遗”大师的言传身教尝试进行课堂教学,培养一批有一定专业能力的教师,使他们在归纳总结教学的同时,拥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培养他们整体文化意识的广阔视野,使他们加入到传统美术的建设之中。

“非遗”进校园不是一蹴而就,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参与者一步一脚印将传统文化在校园延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薛锋,李志强.开设地方文化与民间美术课程,继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美术大观教学论坛,2013(12):172~173.

[2]姜燕,糜红缨,杨玲林.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路径选择—以常州“三宝”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81~84.

猜你喜欢
非遗进校园常州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常州梳篦
对联文化进校园
对联(2011年10期)2011-11-19 2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