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贺
社会经济在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社会压力加大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忽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第一,社会上腐败现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影响。现实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仅损害了党的微信和感召力,还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冷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摇。第二,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渗透影响学生三观建设。西方意识和文化的侵袭,部分青年大学生因认识水平有限和追求新思潮、新理论的冲动,大量接受西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甚至有人还认为只有西方思潮才能解决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
第一,有助于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准确把握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形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筑牢网络话语空间、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增强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能力,成为当今中国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落小”,有助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
第二,有助于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成效。因此,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好高校网络舆论和多元文化,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和传播,既能增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运用互联网,树立网络诚信理念,养成文明上网好习惯。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清朗行动,鼓励他们敢于在网上发声,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流价值、积极传递正能量,实现校园网上往下齐动手,统筹线上线下校园媒体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学生社群社团建设等。
第三,有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的大德。大学生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大时的演讲充分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学校抓起,从青年学生抓起。青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要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了青年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年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校大学生中“95后”占着绝对优势,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自小就与新媒体紧密相联。而以前很多要靠人与人沟通来解决的问题,现在都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沟通。事实上,“微博控”和“微信控”的手机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当前,“互联网+”应用广泛,已深入到不同产业和行业,移动互联网APP使用已大众化、全民化,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获取知识、维护权益、传播能量。
以多种形式开展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网络语言“点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网络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兴趣和价值认同。用互联网连接可以连接的资源,形成思政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党团组织、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才能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更好地“落实、落细、落小”,使青年学生自觉传播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